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3 道试题
1 .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它以专制取代民主是历史的倒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王位可以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 . 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 ”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A.奴隶主贵族B.战国的“平民”
C.封建地主阶级D.西周的“国人”
5 .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禅让制
6 . 《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注:材料中的禹、启、益均为人名)。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B.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
C.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D.益将王位禅让给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8 .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
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 . 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定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表明
A.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敬天尊祖制
B.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事重于天命
C.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
D.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
2016-12-12更新 | 288次组卷 | 4卷引用:2013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孟子•万章》
材料二 “禹传益,而以启任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
(1)两则材料涉及主题为何?
(2)两则材料观点有何异同?
(3)你如何理解这些异同?
2016-11-2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上海市八校高三3月阶段测试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