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5 道试题
1 .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在这里班固强调
A.早期社会秩序面临挑战B.宗法制度有利于家族团结稳定
C.礼乐制度面临威胁破坏D.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据此可知
A.王位世袭淡化了家天下色彩B.宗法制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
C.新制度需要突破宗族性规制D.分封制建立不具有历史必然性
3 . 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表明
A.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2020-07-02更新 | 724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4 . 近代学者王国维指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这反映出西周
A.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B.宗法制仅适用于天子与诸侯
C.宗法制推动了高度集权D.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继承权问题
5 . 春秋时,卫国公子州吁借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帮助,弑君而自立。按春秋习惯法,就君后“若已列于诸侯会者,则不复讨也",州吁急“求宠于诸侯”。石碏痛感儿子从弑君之贼,不可不除。遂诛杀州吁,同杀石厚,被视为“大义灭亲”。这个故事反映了
A.宗法分封日益强化B.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C.礼乐制度遭到破坏D.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之子弟被分封于各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周族的迁徙和流动。西周自身人口有限,他们分处各方时,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还常把部分被征服者从他处迁置于国。国家体现着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混合,其本义为“天下一家”,“家天下”,国之本在王家。家,即家族,是宗法血缘关系的载体。在古人观念中,不论是国家动乱,还是国土缩减,只要君王之家,农之家存在,国家就会永存。当时的国家不含主权,疆域的观念。

——摘编自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等

材料二   希腊语中,“国家”与“公民身份”,“公民团体”,“宪政”等概念存在着必然联系。“国家”与“公民”是同义语,其含义可引申为:城邦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的国土范围内是一个权力主体;权力主体的本质便是主权,主要体现为凡城邦公民都是主权所有者,即主权在民。国家、城邦、公民在雅典呈现为一体化。

——摘编自张庆服《雅典与西周国家形态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家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民在雅典城邦中的地位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2020-06-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建班)
7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禅让制
2020-05-20更新 | 1221次组卷 | 98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9 . 鲁迅在《社戏》一文曾这样介绍“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与此处的“行辈”、“太公”、“本家”有相同的本源关联的是(       
A.清明祭祖B.秦晋之好C.问鼎中原D.龙舟竞渡
10 . 据《吕氏春秋》记载,商王帝乙曾有意传位于其长子微子启,但太史据法不允,因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尚未被立为正妃;帝乙死后,按规立三子辛为王,即商纣王。材料说明商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
A.成为王位继承的定制B.已被统治者基本认可
C.重视继承人母族势力D.激化了贵族内部矛盾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