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西周时期,河南、陕西地区的许多姬姓诸侯同在受封后曾举国搬迁——统一接受周王室的命令徒国到他地,这些诸侯国的迁徙距离,动辄数百里,或千里以上,这一现象反映了
A.早期国家结构的脆弱B.列国纷争的局面加剧
C.分封削弱了贵族权力D.周天下共主的地位
2021-11-12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吉林两省四地重点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下列是我国西周初期政治制度的有关示意图,分封的诸侯国按①②③④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齐、鲁、燕、宋B.宋、燕、鲁、齐
C.齐、宋、鲁、燕D.齐、燕、鲁、宋
2021-11-04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这一举措的作用是
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
同姓今山西
同姓今山东南部
功臣今山东北部
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
同姓今北京一带
A.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4 .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   ②说明天子对鲁卫的垂直管理
③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   ④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 .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被封到鲁地,三年后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迟也?”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B.推动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
C.导致诸侯割据混战D.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6 . 据下表可知,这些方位观念
周人的方位观念出处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左昭右穆”左祖右社”《周礼》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尊省西向,卑省东向"《礼记》
“内诸夏外夷狄"《公羊传》

A.体现了王政的神权色彩B.反映周人严谨的地理意识
C.规制了周朝的政治秩序D.表明西周已形成地缘政治
2021-10-11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7 . 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
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8 . 正如许倬云指出的那样:“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 封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据此可知,分封制
A.加速了新官僚制度的建立B.使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C.部分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D.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扩展
9 . 周朝礼法规定,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政绩并献奉财物。而春秋时期,诸侯朝见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则一生未朝见周王。这表明
A.宗法制开始解体B.分封制受到挑战
C.礼乐制不复存在D.集权制初步形成
10 . 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有土地运动,却无土地市场”“土地运动主要是在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进行的”,其方式有封赏、迁徙土著以重分土地、索取、以土地作政治性交换、对土地作政令性调整等。该学者强调当时
A.地主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B.分封制度逐步走向瓦解
C.铁犁牛耕推动了社会变革D.土地转让引发社会动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