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2 .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封”之本义起始于“丰”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字形状如“植树于土堆”,故“封”是“疆界”“田界”之意。“建”乃由“封”而来,指“建国立法”。这一制度在古代最早应指
A.世袭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分封制
4 . 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
A.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
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
5 . 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其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宗法秩序B.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
C.加强对异姓贵族的控制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6 . 先秦寓言中,凡言及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如拔茁助长、守株待兔,并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A.宋国人思维同化B.先秦诸子的影响力
C.寓言文学的特点D.周灭殷的特殊需要
7 . 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据此可知,周初
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B.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
C.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D.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
8 .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史书记载“殷民大悦”。后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国号宋(见如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A.强化血缘认同B.维护社会稳定
C.实现贵族平等D.加强直接管理
2020-06-08更新 | 684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10 . 春秋时期,滕国国君曾担任“周之卜正”;陈国国君曾担任王室的“陶正”;郑国桓公、武公、庄公三代君主相继以左卿士之职任王室司徒;周桓王时,虢国国君忌父出任王室右卿士。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②贵族内部尚未形成严密的等级
③周王与诸侯存在臣属关系④各国卿大夫控制了封国的实权
A.③B.④C.②③D.①④
2020-05-20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5月阶段性评估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