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的理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主。第三,思想统一。有了统一的思想,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通无阻,人民的行为才能有明确的规范,国家才有可能长治久安。第四,民族统一。无论是华夏还是周边少数民族,人人都可以接受周礼,都可以成为“中国之人”。因此,华夏族应当通过加强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交往,实现民族交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大一统”理念的四个方面中任选两个,拟定一个论题,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它们的联系。(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参下图)建筑布阵复杂,兵种齐全,军阵壮观,体现出整体、宏大之美。这主要基于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
A.实行军功爵制B.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C.雕塑技艺高超D.小农经济比较发达
2021-12-26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钱穆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太注重职权分配之细密化”,“太看重法制之凝固性与同一性”,以为“职分与法制,本就偏重在限制束缚人”。这一论述说明,中国古代
A.专制集权的政治特征凸显B.官僚制度的设计极为理性
C.政务处理流程趋于程式化D.政治生活具有民主化色彩
2021-12-07更新 | 788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A.统一王朝的建立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 .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2021-11-23更新 | 586次组卷 | 6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夏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关于分材制和郡县制的争论一直未间断。唐中期柳亲元作《封建论》对分封制进行了理性而有力的批驳。柳宗元提出“制”和“政”的概念,认为秦灭亡于人怨沸腾的基政,而非郡县这种制度形式。“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周走向天亡是因为诸侯“无君君之心”,而秦“有被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长期以来关于秦朝速亡在于不与诸侯共享天下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和国家权力的集中。

柳宗元还质疑分封制之下”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这样即使“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尽管秦始皇废分封、立那县是出于个人自私的打算。是“私其一已之成”,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却是“公天下之端”。针对分封制的维护者仍鼓吹其是“圣人之制”,柳宗元通过对国家的形成的推演,论证了分封制的产生是“人之初”阶段的时代产物,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同样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摘编自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

材料二 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X,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对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X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枊宗元关于郡县制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以政治制度为例,说明古代史上“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
2021-11-11更新 | 34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易中天在《帝国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分封制B.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宗法制D.开创皇帝制度和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8 .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2021-09-17更新 | 398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宰相等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即所谓“兼听独断”.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A.对皇权形成了有效制约B.体现了民主集中的特征
C.可以减少政府决策失误D.造成政务运行效率低下
10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
2021-09-02更新 | 662次组卷 | 52卷引用: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