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粗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来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三   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我国今天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一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建立了空前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政治制度的建设、经济实力的恢复等,众多的民族成为多民族国家的一分子,《史记》《汉书》等也应运而生。书中对各民族历史文本的编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少数民族成了开发、建设边疆的主体,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特别是汉代的边疆治理为后世中国的边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系统记述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凝聚力和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王文光等《汉代边疆民族与国家发展关系研究——以民族历史文本书写的视角》

材料二 随着顺治帝在北京登基,他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后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域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康熙帝重视落实各项文化工程官方着手编修史籍。其中的《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统志》专设“外藩蒙古统部”,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乾隆中期,清代疆域达到极盛,续修《一统志》昭示了疆域“一统无外之盛”,继续塑造了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史书中民族历史文本编写的背景及其在民族国家构建方面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一统志》编撰的意义。
2021-11-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3 . 提高行政效能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得到许多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这一科举制度使中国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合成一套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另一方面,三省首长既各领本省庶政,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门下内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通过政事堂会议将三个不同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体。这样,三省权能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相集发挥整体功效,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材料三   北宋集权统治所起的有利作用是短暂的,不利的方面却对北宋起着长期的决定作用。……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权力、选官标准和选官范围方面的变化,说明科举制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三省体制的运作程序及其积极作用。(照抄材料不给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行政效率的消极影响。(照抄材料不给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行政效率,请你为我们的行政部门出谋划策。
2021-11-0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摘编自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中国“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的原因。
5 .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元朝疆域图(见下图)



【历史解释】

材料二 战争策源地是指战争策动、起源的地方。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欧洲和亚洲,对德国和日本的打击尤为严重,两国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极端势力上台,逐渐掌握国家大权,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对世界的和平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下卷


【史料实证】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极大的热忱向我全国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现在民族团结的基础已经定下了,我们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前提也已创设了,中共中央特为我们民族的光明灿烂的前途庆贺。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唯物史观】

材料四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序言》


【家国情怀】

材料五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1)图中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被称为“腹里”,请问元朝时期管辖“腹里”的行政机构是什么?宣政院辖地的设立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列举德国为发动战争而进行的扩军备战的一项史实。
(3)材料三中“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指的是哪一事件的发生?“宣言”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4)1787年美国宪法运用怎样的政治原则来确保“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2020年5月底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因警察滥用暴力致死事件引发民众强烈抗议,该事件的发生反映出美国宪法有何局限性?
(5)材料五中“三百年来梦寐不忘”是从哪一年算起的?材料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021-10-2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6 . 秦汉以来,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基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在强化皇权专制的过程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中枢权力机构中,宰相权力的不断弱化直至废除丞相制。同时,皇权专制政体所实行的是“人治”,政府机构因人而设、因事而立,也因人而废、因事而除,机构本身往往缺乏法律上的地位,它的功能可以随意予夺。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帝往往利用身边亲近信任的人,以内侍、贵戚来监督权重大臣,这是以皇帝为核心控制权力的一贯做法。由君主私臣演变为正式的政务官,由对君主的生活照顾演变为执章部分国政,由内廷供奉待诏演变为执掌机密,正是循着这样的规律发展的。在皇权专制下存在着“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威强、四方”等各种政治势力,其间关系复杂、纵横捭阖,历代皇帝似乎都非常善于利用和制造他们之间的矛盾,形成以君主为核心,以宫(朝廷)省(地方)制度为依托,以伦常纲纪、等级区别为要挟的,驯服于皇权的文武官僚集团。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明初通过“三司”分治,削弱了地方行省的实力……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明朝的提刑按察使司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以来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两者之间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省起源甚早,魏晋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辖地方。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也未时短暂。元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办事代理机构,其职责最初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

——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

材料二   民国初年,各省纷纷独立以后,大都自立制度,没有一定之规。直到191318日,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顺天府属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及《划一现行中央特别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后,地方行政机构的各级组织与名称,才开始逐步统一起来。北洋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采用省、道、县三级政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其间虽几经变化,但只是局部的,或者是机构名称与机关首领称呼的变革,或者虽然制定了制度,但并未实施。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行省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行省相比,民国初期行省制的不同之处及其影响。
2021-10-11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看图释史文景时期,地方封国势力不断增强,逐渐戍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威胁因素,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1)看一看推恩令实行前后,诸侯王封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想一想相比景帝削藩,“推恩令”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他借鉴金代制度,在以“藩邸旧臣”为核心的中原知识分子参议下推行“汉法”,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种种制度,重新在华北确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体系以及相应的各种典章制度。中统、至元间的创置,奠定了有元一代制度。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如行省的建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旧制,如蒙古、探马赤军中的奥鲁(老小营)建置;也有一些是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罚体系中某些不同于前代的变化,对吐蕃地区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等。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建立管理农业的机构——劝农,指导、督促各地的农业生产,并以“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课官吏的主要标准;编辑《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保护劳动力和耕地,限制抑良为奴,禁止占民田为牧地;招集逃亡,鼓励垦荒;军民屯田;减免租税;设置粮仓、常平仓,赈济灾民,储备种子;举修水利等。这些措施是元代前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忽必烈居藩时,征召回回星历学者,波斯人札马鲁丁应召东来,后主西域星历司,至元四年撰进《万年历》,并制造了一套西域仪象,包括浑仪、天球仪、地球仪等七种。后立回回司天台,即以札马鲁丁为提点,吸收了不少西域天文学者在其中工作。

——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创立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简评忽必烈的统治。
2021-09-2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5章宋元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级地方政府一路,它随即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两宋的路是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并立的监司或监察区。到金朝,路已不再是监司或监察区,而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金朝的路官府也不再是若干司使并立,而是兼领军民的路总管府统辖。元代的路在总管府统辖方面沿袭金制,又融入蒙古旧俗,且演化成单纯的民官。元朝全国路总数一度达到185个,还出现了与路权限相近的61个直隶省部之州和22个直隶行省。但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地位,却因行省及宣.慰司的制度而丧失。后来,路一级官府膨胀,其数量居然接近其下属州的数量,而且,路总管府上压行省、宣慰司,下逼直隶省部之州和一般州府,其在地方行政区划中的地位,随之急剧下降。及明初,朱元璋正式废路,以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

——捕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述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所谓羁縻政策,就是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州县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承担贡赋。忽必烈定都开平和燕京以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边疆性质逐渐凸显。尤其是岭北、辽阳和甘肃三行省及若干宣慰司的相继建立,意味着元朝廷首次实施了对漠北、东北和西北边疆的直接或较直接的治理。蒙古统治者将汉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一概当作被征服地区,而与中原王朝将边疆地区视作蛮夷之地的传统观念截然不同。基于这一新理念,元廷既因俗设“上官”而治,又通过宣政院、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土官土军等。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以来“路”的发展变化,并概括”路”这一地方行政机构被废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边疆治理与唐宋等朝代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