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2023-09-07更新 | 1016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即位之后,将宋太祖防微杜渐的制度设计推向极端,事必亲躬,大权独揽;虽当时提倡文治,士大夫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这种现象导致宋代(     
A.庆历新政最终失败B.官场因循之风盛行
C.积贫积弱由此形成D.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3 . 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三把手,也负责审核职能。若门下省对于诏书审核后不予通过,则返回中书省,这种现象叫作"封驳""涂归"。这反映出(     
A.政事堂的出现有因可寻B.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唐代中央集权
C.租庸调制度名存实亡D.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的特点
4 . 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
C.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2022-10-06更新 | 708次组卷 | 25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A.职责不清效率低下B.分权制衡服务皇权
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022-07-06更新 | 1758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7 . 据《汉书·佞幸列传》所载,西汉时期,皇帝身边本有一侍中,一中常侍,元帝因宠信宦官石显,特为其设立中书令一职,负责文书诏令的颁布和实施。可见,中书令的设置
A.导致了宦官与外戚的乱政B.反映了专制制度的腐朽
C.解除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D.体现了君主的个人意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
A.开始出现外戚专权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2022-04-06更新 | 897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隋文帝时,把门下省和中书省迁出禁中,与尚书省共同组成国家机关,建立了三省体制。隋炀帝时,成立了殿中省,把所有侍御事务从中书省、门下省完全分离出来。这种做法
A.利于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B.威胁了皇权的稳固
C.标志着中央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D.家国同构得到延续
10 . 西汉,丞相开府,独立行政,有一定自决权。汉武帝时,始用内廷尚书协助其处理丞相分内事务。东汉时,尚书权大,发展为尚书台:尚书令一人、仆射一人、尚书六人。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C.克服外戚和宦官专权D.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