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元代中期的文人姚燧敘述:“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一由儒,一由吏。”及至元末,时人论及入官途径,仍然說“首以宿卫近侍,次以吏业循资。……自此,或以科举,或以保荐。”这说明元朝
A.科举入仕成为选官的主体形式B.并未接受中原选官用官制度
C.选官途径呈现出多元性特点D.用人体制汉化特征十分明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武则天在与唐高宗共同执政时下诏修订《氏族志》,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到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区”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中后期
A.政治活动摆脱宗法观念影响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政治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D.四民等级制度趋于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没有科举制,官吏的选拔势必会充满乌烟瘴气和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肮脏。但是,有了科举制之后,通过考试做官的人,就变得令人钦佩。凡是正途出身,尤其是两榜进士出身的进士,不仅上司高看一眼,连百姓也高看一眼。这说明科举制
A.保障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B.有利于提升官府的公众形象
C.提升了政府官员文化素质D.导致不学无术之风发生逆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官僚政治开始形成D.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2020-12-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这反映了
A.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B.儒学用来规范君臣关系
C.士族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它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下列各项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创立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B.公平公正原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C.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D.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开始
7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代科举报考者既有中央及地方官学中的在读生,也有从私学直接向州县官府报考的寒素子弟,"由官学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下表为唐代进士及第者中的生徒与乡贡的变化数据。它反映了唐代
A.中央教育权力逐渐下移B.州县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表为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制度的变革与创新B.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C.农民起义沉重打击D.社会主流思想变化
2020-11-22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