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一变化
A.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
B.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
C.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
D.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上述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宋代依然是贵族政治
B.社会阶层流动减弱
C.宰相权力日益加强
D.科举制度影响日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上承以“封闭”为鲜明特色的魏晋南北朝“门阀”社会,下启以将政权管理向全社会“开放”为特征的宋代“平民”社会。这说明
A.南北经济格局变化
B.封建集权政治遭到削弱
C.制度创新得以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2018-01-18更新 | 576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2017-11-09更新 | 165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实验班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6 . 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的兴衰
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统治者个人喜好
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征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2017-07-01更新 | 945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