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018-06-09更新 | 10857次组卷 | 163卷引用:2019年湖南省宁乡一中高三5月仿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材料均摘编白2018年1月25日《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六百零一名中,平民出身四百十七人,占百分之六十九点三八。这说明
A.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
B.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C.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
D.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这导致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
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018-04-22更新 | 297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

材料三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清朝制科取士方式之一博学鸿儒科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藩之乱之际)举行,与试143人(一说154人),取50人。当时天下名士,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外,其他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润章等都应选录取,入翰林院篆修《明史》。博学鸿儒的开创
A.改变了科举制的方法
B.目的是编纂《明史》
C.体现了顾炎武的思想
D.有利于清朝政局稳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开了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代正式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起了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同时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即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徐晓杰《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

材料二

1901年在惨遭八国联军的炮火洗劫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力行改革,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改革对象之一。8月清廷下诏改革科举,自明年始,下令整顿京师大学堂,各省省城与府、厅、州、县均设立学堂。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认为科举有碍学校的推广,疏请渐行罢废科举,“稗天下士子,舍学堂一途别无进身之阶。”可是,不久风云突变,日俄战争竟在中国打响,强烈的屈辱感刺激着清廷上下,使他们认识到进一步改革科举的紧迫性。于是,1905年9月,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堂,否则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达不到兴学培才的目的。这一建议得到清廷采纳,当即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实行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李志茗《科举制度之废除及其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及影响。

2018-01-31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17届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宗法制盛行
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式入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入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
A.三公B.宰相C.郡守D.刺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