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下面对此举措分析正确的是
A.科举制重视对考生身份的审查
B.尽可能地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
C.发挥了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D.严格地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_
B.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2017-10-10更新 | 582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2017-10-01更新 | 310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的兴衰
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统治者个人喜好
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5 .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古代中国“政制演进”反映了
A.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B.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
C.商品经济日益占居社会主导地位D.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
A.科举选官更利于国家行政管理B.选官制度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C.科举及第者已控制了整个国家D.以门第为依据的选官现象已被杜绝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2016-11-27更新 | 156次组卷 | 40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