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实行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D.抑商政策的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的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
A.坚持文治方针又注重社会实际
B.兼顾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利益
C.坚持多元选任不看重家世出身
D.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
3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以下说法符合题意的有
①“考试”与“选举”分别为选官和监察
②“打通一条路”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③“考试”制度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
④两项制度都具封闭性特征,民意无从体现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4 . 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如“荒伧人王泰宝买袭琅邪谱”。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这反映了当时
A.士族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B.政治权力划分取决于宗法关系
C.士族专权削弱了中央集权D.士族对社会政治有较大影响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其中北宋寒门子弟比例大幅上升的原因是
A.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B.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
C.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D.程朱理学的地位变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有“八股”之称。各省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可直接赴吏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重新排定名次,分三甲发榜,统称进士。进士大部分直接授官,二甲三甲中的一部分人经考选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后,严复、梁启超等学者对此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严复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1910年,曾经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游历欧美,亲眼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摘编自陈兴德《理性评价科举推进考试制度建设一兼论科举、八股的联系与区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影响明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界对废除科举制度持不同观点的原因。
7 . 如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
A.入仕途径日趋单一B.官吏选拔渐趋公平
C.重武轻文现象明显D.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朝文人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
A.世家大族仍有较大权势B.科举录取程序有待改进
C.吏治腐败弱化君主权威D.门第成为官员选拔标准
2020-09-08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往往是拥有文化知识、治国才能而又没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读书人,他们凭借所拥有的知识才能被选人官僚体系。由此推知,“士”阶层的出现
A.为宗法制的解体提供条件B.加速贵族政治的瓦解
C.实现选官制度的彻底变革D.有助于社会阶层固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