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5 道试题
1 . 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在曹操当时,采行九品中正制而有效于一时,但此后此制度墨守不变,毛病丛出,后来人便只怪九品中正制不好,其实这也有些冤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九品中正制无法选出实用的人才B.九品中正制的施行直接有利于门第
C.认识九品中正制应考察历史变化D.研究九品中正制只能参照最终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唐玄宗)347举荐、行伍、门荫
五代4624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等
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A.科举取士为唯一途径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C.重武轻文的现象明显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
3 . 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暑长”。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C.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D.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2021-01-12更新 | 735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2021-01-11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唐代大士族子孙中拜相人数比例的数据。据此可知,唐代
时间门荫出身所占比例进士出身所占比例
唐朝前期77.6%12.1%
唐朝中期46.0%34.0%
唐朝后期16.5%82.6%
A.科举选官成为主流B.门荫出身升迁渐难
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D.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元代中期的文人姚燧敘述:“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一由儒,一由吏。”及至元末,时人论及入官途径,仍然說“首以宿卫近侍,次以吏业循资。……自此,或以科举,或以保荐。”这说明元朝
A.科举入仕成为选官的主体形式B.并未接受中原选官用官制度
C.选官途径呈现出多元性特点D.用人体制汉化特征十分明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武则天在与唐高宗共同执政时下诏修订《氏族志》,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到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区”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中后期
A.政治活动摆脱宗法观念影响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政治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D.四民等级制度趋于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没有科举制,官吏的选拔势必会充满乌烟瘴气和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肮脏。但是,有了科举制之后,通过考试做官的人,就变得令人钦佩。凡是正途出身,尤其是两榜进士出身的进士,不仅上司高看一眼,连百姓也高看一眼。这说明科举制
A.保障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B.有利于提升官府的公众形象
C.提升了政府官员文化素质D.导致不学无术之风发生逆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官僚政治开始形成D.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2020-12-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这反映了
A.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B.儒学用来规范君臣关系
C.士族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