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记载了最早的“谏议”传统,上古有虞氏部落设立“尊老”制度。年长者通过智慧与影响力内化百姓,外谋发展左右舆论,教化法礼已具备现代智库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和士大夫们普遍建立“养士”制度被普遍认为中国最早的决策咨询机构雏形“稷下学宫”,汇集天下英才,使齐国一度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

秦汉时期正式设置谏议制度委以谏议大夫等官职向皇帝直言,包括奏议和封驳等。秦朝还设置了“博士”官制,让当时的知识渊博者担任政策咨询与决策顾问的角色。六朝时期进谏与封驳的功能分到了门下省,成为中央建制的定规。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谏议制度已相当正式化与行政权力分工明晰。唐代决策咨询机制得以强化,谏议制度更为兴盛。不仅设立翰林院,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传承还有草拟机密诏书的职能,更建立了成熟的谏官系统。宋代沿承了翰林院制度,翰林学士在改制后成为正三品的正式官员,是皇帝名符其实的“专职高级顾问”。

——摘编自王文《古代中国智库的理念制度与实践》

材料二   明代设置殿阁大学士为辅政官员,担任皇帝顾问。此外还有诸如掌院学士、侍讲侍读,庶吉士等不同分工与级别的官职,机构越来越庞大智库作用越来越明显。清代的决策咨询制度与机制则更为庞杂。殿阁大学士得以沿袭并设四殿二阁。随着清朝不断卷入近现代的全球化进程中,地方摆脱中央自行招募僚佐以帮助治理地方事务,成为清代政治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最典型的幕府事例,莫过于曾国藩幕府,其培养出来的李鸿章、左宗棠等多位晚清大臣。

——摘编自王文《古代中国智库的理念、制度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智库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智库制度得到强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智库的作用。
2023-02-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

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汉朝刺史制度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作出解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     
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籍记载:“凡军民土庶诸色户计,所在官司不务存心抚治,以致军民困苦,或冤滞不为审理,及官员侵盗欺诳、污滥不法,若此之类,肃政廉访司、监察御史有能用心纠察,量加迁赏。”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权B.西汉依据才德察举官员
C.元朝监察官员的职权D.清朝落实“圣谕十六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关白”乃唐宋极具特色之弹劾环节,是指御史在禀奏大事之前须向御史台长官汇报,待其许可后再行弹劾。宰相李林甫之后唐朝一度废除“关白”,允许御史直接弹劾。“关白”的废除(     
A.使监察程序得以优化B.易造成监察权力滥用
C.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使司法权摆脱行政权
2023-01-01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东汉初年设置了三套监察机构,其一:御史台,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其二: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其三:州刺史。由此可见东汉初(       
A.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B.政府重视监察体系建设
C.力图避免司法监察权滥用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2022-12-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黄冈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清代科道官对于风闻传言且事实未清的行为可进行弹劾,这是科道官所独有的特权。科道官如果出于私心,徇私诬劾,“回奏不实,或并无可据者,降一级调用。”这些规定旨在(     
A.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B.保障监察效果
C.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D.杜绝官场腐败
8 . 中国古代某官员管理制度规定“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这六条中,其中一条察“强宗豪右”,五条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凡违法乱纪、仗势欺人、贪污腐化、结党营私等,都在监察之列。这一“管理制度”(     
①用以巡视和监察地方政事                      ②行事官员品级低且权力大
③代表社会有效地履行职责                      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史》记载,明代六科给事中“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可见,明代给事中(     
A.取代了御史成为正式监察机构B.与元代中书省职能基本一致
C.其审核职能类似于唐代门下D.成为都察院的重要职能部门
2022-12-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宋神宗置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坊场(交易场所,政府抽税)水利之法、兼察官吏贤否,又置提举茶盐司,专掌茶盐事。据此可知,北宋(     
A.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地方机构彼此制约
C.地方上依事务设官分权D.监察实现台谏合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