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019-01-30更新 | 239次组卷 | 55卷引用:高一历史人教版2017--2018学年必修一课时训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2017-02-24更新 | 448次组卷 | 18卷引用: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
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2018-07-12更新 | 299次组卷 | 19卷引用: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二)
4 .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5 . 《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郑玄注:“省,察也”)。”这说明汉代刺史
A.位高权重B.专治冤狱C.司法独立D.职权有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2018-01-18更新 | 391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9届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汉代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田宅逾制”是当时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刺史巡视监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A.解决了社会的主要矛盾B.具有促进社会稳定作用
C.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管理D.限制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七品之科道官(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官”)很多可获四、五品之职,以致有科道官升迁“每苦太速”之说,同时“凡御史犯罪,加二等,有赃从重论”。这说明了明代
A.监察官员发挥了监察六部百官的职能B.明代政府注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效能有限D.实行严格的监察官管理制度,厚赏重罚
9 . 选官制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宋朝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察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以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范本》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来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10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