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明朝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明清时期还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疏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监察制度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2)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执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


材料二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采纳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委御史台有“鞠(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于秦汉并不断地被强化。宋代不仅中央御史台直属皇帝,地方的监司和通判也直隶皇帝。明代的都察院和六科(派驻其他部门的监察机构)都归皇帝直接领导。清代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监察官的考选、差遣、内升以及外转都由皇帝说了算。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摘编自修晓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个基本特点》


(1)材料一中的制度由哪位皇帝设立?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巡视制度的特点和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法院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材料三   参议院除立法权外,还享有非常广泛的监督权,特别是参议院在必要时还可以按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国务员,咨请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案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汉朝到唐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2)概括材料二中英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中华民国监察制度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所反映的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

2017-06-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友兰实验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间周考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预防和治理腐败,中国古代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在为官、选官、教育、考核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
7 . 谏官在唐朝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院独立,并无长官,……于是台官谏官同须皇帝亲擢,谏官、台官渐变不分。……于是谏院遂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这一变化说明(     
A.监察体系更加完善B.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C.官僚内部矛盾激化D.监察机构走向独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洪武年间,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负责对全国的监察工作;同时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六科给事中分工监督六部,除了直言规劝、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之外,亦负责举发督察、检举罪状等事务。同监察御史相比,两者职务基本相似,御史被称为道官、察官,给事中则被称为科官、言官。在地方层面,采取分道巡按的办法,将全国以“道”为单位,划分为多个监察区,各道由隶属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分别掌管各道监察工作。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了单线垂直的相对独立体系,确定了监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确保监察机构独立运作,监察系统上下一体,监察权力的高效行使。

——摘编自饶文波《廉洁文化之旅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建立起了相应的监察系统。19143月,袁世凯颁布了《平政院编制令》,成立平政院。同年4月,又公布《纠弹例》,5月又颁布《行政诉讼条例》和《诉愿条例》。而后又将上述法规条例分别改为《纠弹法》《行政诉讼法》和《诉愿法》,并根据《平政院编制令》在平政院下设肃政厅,与惩戒委员会专司行政监察权。同年616日,颁布《审计院编制法》,专司原为参议院职权的国家财政监督。自此,北洋政府也建立了一套以平政院为核心的监察系统。北洋政府的监察制度,在形式上只是部分保留了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制度,但实质上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监察制度为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精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行使监察权的专门机构,恰恰是欧美国家议会监察制度所没有的,它是由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固有传统发展而来的。北洋政府的这一套中外政治制度文化合璧的监察体制,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独立的监察院提供了“模板”。

——摘编自姚秀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洋政府监察制度与明代监察制度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监察制度变化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地方监察事宜。东汉时期的刺史,已不再如西汉时一般平时巡行、岁末进京,而在州内拥有了常驻治所,皇帝也时常诏令刺史参与平乱、水利等事务。州从西汉初置时的监察区,最终演变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这一变化
A.适应了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B.埋下了地方军阀割据的隐患
C.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解决了王国问题带来的威胁
2022-04-13更新 | 25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唐代设“御史台”,中央形成三省、六部、一台的格局。这一变化说明(     
①行政体系日臻完备②监察机构地位下降③台谏职能实现合一④封建皇权逐步加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