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1 . 下表是有关汉代刺史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旧制,州牧(刺史)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遗椽史案验,然后黜退。”清代·赵翼《咳余丛考·卷二十六》
“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者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职重大。”东汉·班固(又书·朱博传》

A.刺史监察权走向了独立
B.刺史职权范围得到扩大
C.刺史的行政权受到削弱
D.刺史制度日益趋向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2019-04-18更新 | 271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100所名校2018届高三模拟示范卷(五)文综历史部分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的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官员主要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职责。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由此可见言谏制度
A.发展轨迹和专制制度强化趋势呈相反方向
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主要手段
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求
2021-12-21更新 | 157次组卷 | 42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惠帝时,开始以御史大夫属官监御史监察各郡。汉武帝十三年,因监御史玩忽职守,遂谴丞相史(丞相属官)出刺各州,并督监御史。丞相史出刺地方
A.扩大了丞相权力B.精简了监察系统
C.澄清了地方吏治D.清除了王国威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019-01-30更新 | 239次组卷 | 55卷引用: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2017-02-24更新 | 448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
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2018-07-12更新 | 299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临沂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抽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9 . 宋代台谏选任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系统程序:侍从荐举―宰执进拟―君主亲擢―中书除授―给舍封驳,以君主为决策中心,环环相扣,互相制维。这体现出宋代
A.中央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B.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C.提高了监察机构独立运作能力D.监察队伍建设具有制度合理性
10 . 东汉顺帝曾派出“八使”分巡郡国。济北国(今山东西北部)国相崔缓因为不愿趋附外戚权势,虽然任职很有政声,“百姓歌之”,但仍受到“八使”劾奏而被免官。这说明当时
A.封国势力日益扩张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外戚影响监察效用D.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