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官典职仪》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御史大夫B.郡守C.州牧D.刺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史》载:“京察之岁,大臣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拾遗所攻击,无获免者。弘、正、嘉、隆间,士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材料反映出明朝
A.官吏考察制度的执行取得成效
B.形成了完备成熟的奖惩考核机制
C.官吏考核标准兼顾实绩与品德
D.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司法制度走向近代化
2020-12-15更新 | 122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知识点专项专练(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2课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司隶校尉,持节(皇帝钦命使者身份),从中都官(京师诸官府)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督谓察视之。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司隶校尉的设立表明
A.监察职权的强化威胁皇权B.监察机关的职权持续加强
C.监察权和行政权趋向合一D.职权调整强化了中央集权
2021-05-05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表明
A.汉代开始重视对地方的监察B.汉代的监察体制防止了腐败
C.汉最高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D.汉代的刺史掌握了地方实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巡视所部郡国,其职级为六百石,出巡时代表朝廷,可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但不能直接处理地方政务。这一制度设计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B.体现了以小制大的政治智慧
C.表明刺史已有权治理各郡国D.标志着汉代监察制度的完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汉对于官僚权、利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
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A.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0 . 唐代御史台事权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承“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A.中央集权体制完善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君主专制遭到破坏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