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
A.开始出现外戚专权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2022-04-06更新 | 897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改列侯拜相制为士人拜相制,任命“曲学阿世”的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政事”。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的正统地位正式确立B.推恩令后列侯的势力衰微
C.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汉武帝逐步加强君主权力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从一级公士至十七级大良造可以逐级晋升。但是汉代的军功爵制中,分化为官爵和民爵两大等级,一级爵公士至八级爵公乘,称为“民爵”,这是庶民和小吏的爵位,规定赐民爵超过八级爵者,必须把超过的爵位转给兄弟子侄。商鞅之制,小夫(十八级爵制的最低级)死后墓上可以栽一棵树,至大夫就可以载六棵树,这是对低级爵位获得者的一种荣誉待遇,但在汉代爵制中,这种荣誉待遇也被取消了。

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所建军功爵制与汉代的军功爵制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材料一,分析选官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022-01-09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前期实行食实封制度,皇室诸王派人直接到封户之州征取租庸调,分割国家税收。唐中期以后,封户缴纳的封物改为由国家征收后送到京城,再由食封的皇室诸王领取,庸调也降到以三丁为限。这说明
A.贵族政治走向衰落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政府财源发生改变D.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2021-12-30更新 | 556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
5 . 唐代公议、公论使用频率大大超过前代。唐代各类文献中,公议一词共有约106处、114例,该词大量的用例常常出现于授官、贬黜的文书中,显示出朝廷对某位官员公共意见的重视。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A.专制皇权受到制约B.实现决策民主化
C.监察体制日益成熟D.政府行政理性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主要体现了
A.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B.谏官地位进一步提高
C.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7 . 唐玄宗时在皇宫内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省的职权,为皇帝起草诏旨文书,后来,又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内相”。唐朝“内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唐玄宗的个人喜好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中书省权力的下降D.专制制度的本质使然
8 . 汉武帝在皇宫里设一个大司马大将军来辅政,并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于是就变成外有宰相、内有大司马大将军的局面。这说明汉代
A.出现外戚专权现象B.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C.以机构改革来加强皇权D.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2021-10-11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B.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C.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D.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2021-09-26更新 | 299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届四川乐山沫若中学高三12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有论者指出,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央机关成熟的标志,在于它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难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该论者的理由不包括
A.流程式分工,实现权力平衡B.职能式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C.相权三分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D.皇权相权相互制约,达到相对的平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