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也造成决策缓慢,相互推诿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唐初中央实行
A.“中朝”决策B.政事堂议政C.中书门下行政D.北门学士参政
2022-05-19更新 | 30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中书省和门下省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尚书省与其他政府机构设在宫城之南的皇城中。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体现出(       
A.中央机构权力的相互制衡B.适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C.尚书省不是最高行政机构D.中书门下省主管内朝事务
2022-04-08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唐太宗时,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大臣或以“专典机密”“参知机务”“参与政事”之类名义,参加政事堂或门下中书的会议,皆成为真宰相。这反映了(       
A.唐代的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B.身份低微的士人开始被破格选用
C.唐代中央行政机构不够完善D.大臣完全沦为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022-04-07更新 | 278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三地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玄宗时期,诏敕应该由所有的宰相共同署名,值事宰相签署后,还要历抵其他宰相府第去签署。肃宗时,“许令直事者一人,假署同列之名以进,遂为故事”。德宗继位后,废除假署代名制,后又改宰相一日一值守,但宰相不能有连续的掌权时间。这些举措有利于
A.防范宰相专权擅政B.避免行政决策失误
C.提高中枢决策效率D.扩大中书省的权力
2022-03-23更新 | 4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李华在文章中写道:“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        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至高宗光宅元年装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填入下划线处正确的是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都察院
6 . 从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到隋唐宰相权力分于三省再到宋代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科,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历代帝王对相权调整的目的有
①监督官员规范网执政   ②防范宰相擅权
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2021-05-17更新 | 25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有学者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唐初,事实上掌握尚书省大权的长官是
A.典客B.仆射C.谏议大夫D.司隶校尉
2021-05-09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唐太宗将一些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头衔参与决策,唐玄宗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称呼。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宰相人数防止君主专权B.强化对中枢决策机构的控制
C.精简中枢机构提高决策效率D.防止重大行政决策的失误
9 . 尚书在秦与汉初,是少府下的一个属官,主管皇帝与丞相间的文书收发和传递。西汉武帝更多利用尚书来办理政务,且用宦官、近臣为尚书。汉元帝后尚书的职权由“通章奏”、“拆阅章奏”,进而“裁决章奏”,下达章奏。东汉以后尚书台已成为国家政务之中枢。对此分析正确的有
①相权逐渐被削弱   ②汉武帝时“中朝”形成与此大有关联
③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④反映了三公制到三省制的变迁过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