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东汉灵帝登基时由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长窦武为大将军把持了朝政。灵帝成年后借助宦官除去外戚势力,故宠信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人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其党羽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汉灵帝去世后,十常侍立刻失势,先后被诛杀。这实质上反映出
A.皇帝利用宦官削弱外戚权力B.外戚与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
C.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D.外戚和宦官是导致政治黑暗的根源
2 . 唐宪宗元和八年正月,皇帝宠僧鉴虚收受贿赂、勾结藩镇的事迹败露,御史中丞薛存秉公审理后请旨将其依律处死,并请人转告宪宗“陛下必欲面释此僧,请先杀臣”;宪宗命人核实案情后,于同年三月下诏杖杀鉴虚。这一事例反映了当时
A.君权行使受到严格监察B.封建君主实际主宰司法
C.中枢权力机构混乱失衡D.依法治国程度有所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太宗起也任用其他官员充任,产生了如同平章事”“同三品”等20多种名号。《唐六典》等职官书都未将“宰相”当成是正规的职事官名,欧阳修也说:“唐世宰相,名尤不正”。从中可以看出唐代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中枢权力关系调整
C.宰相制度名存实亡D.冗官冗费现象加剧
4 . 唐代公议、公论使用频率大大超过前代。唐代各类文献中,公议一词共有约106处、114例,该词大量的用例常常出现于授官、贬黜的文书中,显示出朝廷对某位官员公共意见的重视。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A.专制皇权受到制约B.实现决策民主化
C.监察体制日益成熟D.政府行政理性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户部尚书度支郎中、员外郎在管理全国租赋、物产以及水陆收入时,“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这反映出,唐代
A.地方财政权集于皇帝手中B.朝廷注意削弱地方的实力
C.重视加强三省人员的合作D.宰相之间的制衡关系明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开元年间曾规定“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复”;唐穆宗时又下诏规定礼部所选进士,需“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然后下当司放榜”。这些举措
A.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B.体现了对选拔人才的重视
C.加速了选人权的转移D.提高了中书省的审议权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太宗很重视发挥三省之间的配合与牵制,并且善于驾驭和控制三省。他特别强调中书省所发诏敕,门下省必须认真审核,驳正错误,不可依违其间。这说明三省制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B.有效发挥中枢机构的职能
C.杜绝了中央决策失误D.进一步扩大了宰相的权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唐初,尚书省下设的六部各设四司,长官为郎中,每第一司称为“头司”,其名称与本部相同,另三司称为“子司”。此外,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后行”。这反映出唐代六部的设置
A.不便于官员的升迁B.推动了权力制约机制的优化
C.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D.带有明显等级色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