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由此可知,宰相“会食”(     
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
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2022-09-08更新 | 1219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表所示反映了西汉时期(     
武帝时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设置大司马取代太尉,并附加兼职,如大司马(兼)大将军
昭帝、宣帝时大将军执掌军事,其职权也涉及政务,统领内朝
哀帝时大司马领衔三公之职
A.权臣乱政的根源所在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动D.武将把持军政大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武帝后期尚书“处于转呈章奏的核心地位”,“所言不善,屏去不奏”。宣帝时“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辄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正式推行上封事制度,并进一步强调,“密奏以皂囊封之,不使人知”。上封事制度的推行旨在
A.强化君主权力B.有效制约尚书C.完善官僚体制D.提高行政效率
2022-05-12更新 | 356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西汉曾推行以“制书”(帝王命令)为凭据的丞相封侯制度,主要措施有皇帝规范丞相封侯程序、控制封侯规模、削夺丞相侯的权益等。该制度的推行
A.说明了贵族政治仍是主流的政治形态
B.体现了皇权对丞相群体的利用与防范
C.反映了中央权力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
D.佐证了分封制度妨碍相权的有效实施
2022-05-04更新 | 322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唐初,凡军国大事、重要法令等诏敕文书“必先经中书出令”;玄宗时增设翰林学士,“共掌诏敕”;至宪宗时又特设翰林学士承旨,“专掌机要,管书诏大印”。这一运行机制的调整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实现了权力制衡
C.加强了集权统治D.减少了决策失误
2022-03-04更新 | 38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东汉明帝永平末年,蔡伦开始在皇宫内廷做事;到和帝即位,蔡伦为中常侍并参加政令制定;安帝亲掌朝政后,指责蔡伦曾诬陷其祖母宋贵人,命其向廷尉认罪。蔡伦最终服药自杀,其受封侯国被取消。这反映出
A.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B.宦官参政导致东汉政治黑暗
C.皇帝利用宦官削弱丞相权力D.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
2021-12-17更新 | 516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
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C.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D.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8 . 在唐代朝廷政令拟制过程中,诏敕多数情况下由中书令领旨回省,中书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择优选定一稿,再由皇帝过目,画一“敕”字,最后下达门下省。唐代政令拟制的过程
A.强化了君主专制B.调和了君相间的关系
C.完善了三省体制D.体现了决策的严肃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东汉尚书台“总领纪纲,无所不统”。魏文帝“改秘书为中书,“尚书疏外矣”。东晋时,“又有门下,而中书之权始分矣。”这说明
A.宰相权倾朝野B.行政效率提高C.君权有所加强D.中枢机构成熟
10 . 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该学者认为三省制
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中书与门下省的决策权
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