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D.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2023-11-1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
C.有利于澄清吏治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是根据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和中央的三公九卿、列侯的推荐而选拔官员……在察举制下秀才、明经等科目就已经出现,不同的是察举重德行和门第,考试不占主要因素,当考试成为秀才、明经等科及第评判的决定因素时,标志着其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周奇,金滢坤《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选官方式和选官标准角度,概述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的差异,并指出隋唐科举制最受社会重视的两科。

材料二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1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简评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2023-01-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S9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汉代天子举贤良方正的诏令,会将"直言极谏"四字系于"方正"之下,其中还有"以正朕之不逮”之言。因而应举者之对策能大胆直率,切中时弊者。由此可推知,汉代(     
A.重视士子议政素养B.重视士子个人声望
C.皇权受到制度约束D.儒家教化功能增强
2022-12-20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届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代的许清、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他们开办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此举反映了(     
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B.察举制社会影响大
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
8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诏贤良曰:“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元朔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摘自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

材料二 隋唐五代是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御史在秦汉隶属于少府,魏晋南朝隶属于内省。隋初,御史“依旧入直禁中”,炀帝大业年间“始罢御史直宿”禁中之制。自此,御史完全脱离了宫禁,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央专职监察官。隋炀帝还精简门下省机构,把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从门下省中分离出来,使门下省逐渐成了掌“省读奏案”的封驳机构。隋朝除御史台之外,增设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吏,司隶台和谒者台监察地方。

——摘自贾玉英等《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三 所谓“科举”名称,就是由“开科取士”或“分科举人”而来。由封建国家设立各科,定期进行统一招考,成绩优秀者授予官职…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隋朝的科举,初设明经、进士、秀才三科。其中秀才科最难。……所以“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下十人”。…唐朝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据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整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和基本流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御史台的主要职责。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科举制度既为知识分子提供机会也改造了知识分子。阐述科举制度对于古代知识分子人生观的影响。试以故宫的某处重要建筑为例,加以说明。②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试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概括科举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价值,并分析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
2022-05-30更新 | 403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史书对某一制度记载道:“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明达法令……四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制度
A.为选拔世族子弟而设立B.考选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封闭
C.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速D.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2022-05-18更新 | 376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文献通考》记载:“延康(东汉献帝)元年,尚书陈群以为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下列关于“九品官人法”的解读,正确的是
A.由“中正官”根据出身门楣评定人物的才能
B.是各个州郡县选拔各自地方官员的选官制度
C.考选方式封闭,造成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D.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打破门第界限
2022-05-11更新 | 3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考及选考科目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