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     
时期登科人数宰相人数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660312322
宋朝45640135111
A.推行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B.考试程序及录用更趋公平
C.国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2 . 宋朝科举有如下规定。这表明(       

糊名

把考卷最上端考生信息予以密封,判卷官因此不能获知答卷者为谁。

编排

去掉试卷卷首的考生信息,以字号为顺序编排试卷。

复考

初考官用朱笔考校试卷、定出等第后,密封送复考所,由复考官和复考点检试卷官复审,用墨笔再定等第后,转送详定所。
A.官员选拔方式多样B.考试程序逐渐严密
C.保障吏治清明高效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下表中科举制的发展变化(     
时间科举制发展变化表现
隋朝始建进士科
唐朝增加考试科目,扩大取士人数,提高考试地位
宋朝扩大科举规模,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明清考试主要内容是八股文,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
A.受当时政治与经济状况影响B.不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体现选官依据是家世与才能D.不断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科举,命题较为随意,“诗赋题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为之”。而北宋规定“诗、赋、论于九经、诸子、史内出题”,对命题的范围作出明确规定。金代科举也规定“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这主要反映出,科举(     
A.制度设计适应统治需求B.以德才兼备为选拔标准
C.命题范围渐趋缩窄僵化D.内容不再考查诗赋题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仁宗在位41年,仅由进士得官者就有4517 人。这说明了宋朝(     
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②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
③开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②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宋仁宗嘉祐二年,贡举各科录取899人,进士有388人,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和曾巩,理学大家张载、程颢,还包括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吕惠卿、章惇等人。这说明科举制(       
A.有利于人才选拔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了思想发展D.促进了文学进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8 . 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展示了唐宋时期“士”的转型,这些变化(     
唐代北宋南宋
精英的身份属性门阀学者——官员文人
社会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
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
C.推动科举制更加严密D.表明社会风气更开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