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在社会上形成了“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边读”的风气,读书人都普遍热衷于考取功名去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一社会现象
A.打击门阀世家大族的势力B.保证了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C.导致形成冗官冗费的局面D.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太宗时期,将科举与做官直接联系起来;武则天增设武举,扩大了科举的范围;唐玄宗时期,扩大人才队伍的来源,使得平民有更多机会进入科举考试。据此可知,唐代
A.门阀士族已经消亡B.官僚机构重叠庞杂
C.统治基础逐步扩大D.考试程序日趋完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文中写道:“(隋唐以后)中国人笃信教育,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是富人还是穷人……因为受教育是通向由政府给予荣誉与金钱的正统之路,而且它也是使得驰骋于青年人头脑中的狂热野心得以最后实现的一种方式。”这一现象
A.使兴学重教成为社会风气B.促进了文化广泛传播和发展
C.推动了私学合法地位确立D.堵塞了门阀贵族人任的途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2021-12-27更新 | 8495次组卷 | 67卷引用:2021年江苏历史真题变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杨念群在《科举废止百年后的省思》一文指出,科举制度在创设之初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而是一种官僚人才的选拔机制,……随着其内涵和体制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又增加了多重功能,如官僚与士绅身份在中央政府、地方中层机构和基层乡村组织等不同空间层次中的合理配置,官僚与士绅人才上下有序的不断流动,士绅阶层在乡村治理中的代议作用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发展B.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科举制具有选拔、考核官员的功能D.科举制具有了代议制的雏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表是察举制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比较,据此可知
察举制科举制
重视整体素质强调知识才能
长官举荐,“他荐”自由报考,"自荐"
“人、门兼美”“取士不同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窗”
A.选拔标准由学识才能逐渐演变为世家门第
B.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C.选拔形式趋向自由化,形式日益松散
D.体现绝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转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
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B.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