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美国学者柯睿格统计了南宋绍兴十八年(8年)《题名小录》和宝祐四年(6年)《登科录》,得出半数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家庭。该材料说明科举制
A.旨在维护平民的利益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彻底取消贵族特权
2022-04-1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高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表),其中第三次热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一一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儒学的复兴B.国家的统一C.科举制普及D.民族的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图1和图2是唐代前期和后期朝廷录取进士来源地分布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
A.说明了唐代后期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B.反映了唐代前期与后期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C.说明了唐代政治从贵族垄断到平民化的过程
D.反映了唐代各地区教育出现了均衡化的倾向
2021-12-28更新 | 634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社会是以士为中心的社会,而在中国秦以下的传统政府可以理解为士人的政府。所谓士,该是一群立志达道的人。

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觉比较容易。

——摘自钱穆《国史新论》


请你依据以上观点完成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分期表格。
(1)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封建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填到“基准特征”一列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代码)。
(2)选择其中任意3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
时期基准特征解释说明
西周、春秋
战国.
两汉郎吏社会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以后

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
2021-12-06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12月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时期“游子思妇”是那个时代文学的主题,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饮马长城窟行》等;魏晋六朝时期,人们以当代盛行的世风和士风品评人物,善玄言清谈者易得美官,玄言诗逐渐流行,以孙肆和许询为代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诗创作进入全面繁盛的阶段,人称”盛唐”,李白、杜甫、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边塞诗派,一时风起云涌,诗人林立,名篇迭出。

——摘编自诸葛忆兵《选官制度与文学创作之演进》


请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材料中文学创作风格的演进做出合理解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代应试举子在参加省试之前,将自己作品写成卷轴,送给政要或名流,以求其赏识,称之为“行卷”。主考官请有地位、声望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来共同决定录取名单,则谓“通榜”。“通榜”者提出的名单主要是依据“行卷”来定夺。这种现象
A.体现取士公平B.容易助生朋党C.丰富录取形式D.加速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佛中国,至视为“我国公道,唯在科举”。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年之久,仅次于朝鲜。由此可知,科举制
A.在朝鲜推行时间最长B.推动了中华文明传播
C.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D.打破了士族垄断局面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类别引文
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玄宗针对科举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下诏要求更加重视文词。这些举措
A.彻底扭转了华丽空洞的文风B.改变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C.更加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D.剥夺了宰相选官时的主导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