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史·选举志》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命题试士。”士子多半只读程朱课本,甚至只能背诵程文墨卷。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三月,下诏:“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业。如闻党与,颇容窃吹,文衡公器,岂宜斯滥!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令覆试。”宋初这一举措
A.削弱了地方割据B.促进了吏治的新陈代谢
C.完善了廉政制度D.有利于科考的公平公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1)概括三则材料所对应的三个选官制度(注意:顺序错误不给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示选官制度的优势。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选官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长沙人刘蜕成为当地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学子,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赠他70万“破天荒”钱,这就是“破天荒”典故的来历。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地区
A.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B.学子被特准参加科举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社会价值取向被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周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战国到秦朝的选官制度为军功爵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流选官制度,隋唐以后,科举割占据主流。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得出(     
A.选官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B.选官方式越来越公平公正
C.选官标准越来越依据血缘D.选官制度越来越趋于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015年,蔡齐考中状元,宋真宗问主考官是否认识蔡齐,当被告知朝中无人认识这名状元时,他如释重负地道:“人无知者,真所谓攫求寒畯也。”据此可知,宋真宗意在
A.确保科考公平公正B.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
C.选拔寒门才俊为官D.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生活在以科举一官僚制为核心的政治世界的士大夫,为了获得晋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荐举”,一方面在自己所处的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各种关系的主体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又被卷入到各种关系当中。这反映出这一做法(     
A.易于滋生朋党集团B.赋予民众广泛参政权利
C.便于充实官僚队伍D.促使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代张居正,祖上四世皆未仕为民,而他却通过科考获致荣显,做出了震古烁今的伟业清官海瑞,父亲亦为平民,且四岁丧父,母亲在困难中将其抚养成人,由举人而得官这表明科举制度
A.为国家选拔了真正的人才B.拓宽了职官的选拔范围
C.利于公平公正风气的形成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层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官本位思想日益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士子们为了中举入仕,只学习考试内容,其他的一概不问。蒙学教育也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据此可知,科举制
A.助长了士人功利的读书观念B.实现了士人追求享乐的愿望
C.促使社会阶层开始发生流动D.强化世家受教育的优越地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从一级公士至十七级大良造可以逐级晋升。但到汉代的军功爵制中,分化为官爵和民爵两大等级,一级爵公士至八级爵公乘,称为“民爵”,这是庶民和小吏的爵位,规定赐民爵超过八级爵者,必须把超过的爵位转给兄弟子侄。商鞅之制,小夫(十八级爵制的最低级)死后墓上可以栽一棵树,至大夫就可以载六棵树,这是对低级爵位获得者的一种荣誉待遇,但在汉代爵制中,这种荣誉待遇也被取消了。

——根据朱绍侯《军功爵制探源》

材料二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所建军功爵制与汉代的军功爵制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