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宪章》部分条文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材料二 《权利法案》部分条文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瓣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效或讯问。


阅读材料信息,说明.上述两则材料对研究英国社会法治变迁有哪些史料价值。
2 .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文献,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③“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④“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2023-07-15更新 | 28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为英国漫画家吉尔雷于1795年绘制的《哥本哈根庄园》。他描绘了当时英国激进组织伦敦通讯社在该庄园举行政治集会时的场景。画中三名激进派领袖竭力鼓动人们为改革请愿,而听演讲的人却穿戴破旧、皮肤黝黑、面容黯然。这反映出
A.作者借助漫画批判现实政治B.图像史料更能客观地还原历史
C.英国议会改革缺乏群众基础D.英国民众对政治活动缺乏兴趣
2022-05-23更新 | 766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时期(       
A.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架构B.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实行情况D.留学生的职业规划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倚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材料二

序列   
11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544
545
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1134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摘自《法国民法典》(1804年)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5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几大重要特色。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民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原则。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在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原则中的突出体现,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及颁布的重要意义。
6 . 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侨民3.2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古代史》

材料三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

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

1969年:年满18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史》

材料四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但未获得议会通过。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世界历史: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概况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英国民主政治与雅典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7 .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离不开妥协。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国别事例材料出处
英国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一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美国美国宪法是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王希《原则与妥协》
法国法国大革命后的近百年,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及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王希《原则与妥协》
中国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程度的震,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彩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辛亥革命的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两个典型事件,以“政治妥协"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 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6-28更新 | 854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英国政治学家休·塞西尔认为,“光荣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政治制度,传统政治秩序中能保留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把政体结构的改变说成好像是维护和恢复某种更古老和更纯粹的传统,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全部历史上一直保持不变。”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传统B.妥协是英国政治变革的主要方式
C.英国政体改革的影响有限D.重新评估“光荣革命”的政治价值
22-23高三上·北京石景山·期末
10 .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材料一   唐初先后颁布实施了《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由于律文言简意赅,再加上某些地方官刻意错误解读律文,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误解、不统一现象。唐高宗永徽元年命长孙无忌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阐释、说明,于 653年编成《唐律疏议》。这部法律成为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立法的基本参照,并对东亚各国立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在查士丁尼法典之前,罗马帝国编纂过三部法典。公元 528年查士丁尼任命著名法学家特里波尼安等人,根据这些法典以及后来一些皇帝的谕令,删繁就简,剔除已经过时或矛盾的地方,于次年编辑成《查士丁尼法典》,它主要包括从哈德良皇帝至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代皇帝的谕令集。《查士丁尼法典》与另外几部法律文献合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成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三   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其宪法被西方学者誉为"近代宪法之母",不过英国至今并无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其宪法的渊源包括三部分∶成文的宪法性法律、不成文的宪法性惯例以及涉及宪法制度的判例。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无论其成文的宪法性法律,还是不成文的惯例和判决,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定型、完善的。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旧的宪法渊源,而是对旧的渊源的继承和充实,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律疏议》和《查士丁尼法典》编撰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宪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史实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
2022-01-14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