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787年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国王由选举产生,这意味着臣民将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了国王,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王权的性质,这是英国从专制走向现代化民主的一个重要转变。……就在1689年的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家,虽然这群人都是贵族,没有平民,但它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它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正式结束了。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确立的政治体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的政体,并分析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运作机制中体现的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政体的相同点。

2 . 欧美代议制确立之后,得到不断完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议制政体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并赋予他们以在政府中较之在任何其他组织形式下一般具有的更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制度所能组织的这种好品质越多,组织形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

——摘自(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新政的主要任务表现为拯救资本主义。”……这一目标需要全面的计划工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扩大政府的监督、控制和主动性,结果就造成总统和联邦政府机构权力的不断扩张……这样到1943年,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全部是由罗斯福任命的。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新法院大大扩展了可由国家管制经济的领域,而同时又保障哪怕是最烦人的少数群体的公民自由权。

——摘自罗永宽《罗斯福传》

材料三

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了协商委员会关于批准法案的决议。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摘自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实践该观点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三,与华盛顿时代相比,这一时期美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代议制的理解

3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4 .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5 . 权力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也与人民的福祉休戚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 ,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 ,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
——摘编自《西方行政监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三 关于监察制,抑或纠察制,孙中山认为,虽然欧美各国的议会对政府都有监督和弹劾的权限,但是这种权力总不独立,不仅因国家不同有强弱之分,而且还因此生出无数弊病,如议院专制、总统无权等。鉴于此,他主张监察机关独立。他认为,监察制度在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御史台主持风宪”,历史上的御史,“官品虽小而权重内外,上自君相,下及微职,儆惕惶恐,不敢犯法”。因此,为了更好的监督政府,他主张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为参照,实行监察权独立,指出:“如我中国,本历史习惯弹劾鼎立为五权之监察院,代表人民国家之正气,此数千年制度可为世界进化之先觉。”
——摘编自张卫波《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唐宋监察制度相比,美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主张监察权独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不“独裁”?
2014-04-21更新 | 1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