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中美贸易史的部分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侵华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
1946年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改革法”扩大总统推动国际自由贸易的谈判权限并根据国际经贸形势变化,采取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措施。其中的“301条款”是美国政府针对损害美国贸易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外国政府的行为、政策和做法进行调查、报复和制裁的手段
1991年美国首次依据“301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发起调查据调查结果,美国对中国28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次年双方达成协议,关税税率饭复。)
2018年美国宣布对华270亿美元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特朗普政府宣布在美东部时间7月6日0时开始对中国价值340亿美元产品征收关税的计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中方已经“做好准备”予以回击)

材料二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趋势图


——以上材料摘编自洪俊杰、杨志浩《从历史看中美贸易摩擦》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近代各国列强侵华的过程中其在华经济地位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1974年美国“贸易改革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指出中美建交以来的双边贸易基本趋势,并据此评析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2 .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发生了以东学党为核心的农民暴乱(甲午农民战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出兵,并按照《天津条约》照会了日本。为了对抗清政府出兵,(日本也)立刻向朝鲜派兵。两国一出兵,农民军就和朝鲜政府议和,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战后政治改革的分歧不断加深,7月,(中日)突然发生军事冲突。同年8月,日本对清政府宣战,日清战争爆发。
—— 高村直助、高野利彦等著《日本史》,山川出版社
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东方强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大象版《历史》必修一
(1)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中日两国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和说明。
材料二   1934年朱新为上海世界书局编写的《朱氏初中外国史》,明确反对中国以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且认为,国力弱小,实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应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殊不知国家倾覆在即,急需调治,势力未充,何能攘外,所以汪精卫说:‘我们今日,外交方针与内政方针完全一致,是发展民力,发展人民之生产能力。’故积极的现代化建设,为跻中国于富强的唯一出路。”朱氏除提出积极发展经济外,还认为,中国有着救国方针的三民主义,又因三民主义是完善的政治纲领,所以成为世界革命的准则,足以振起中国民族固有的伟大精神,遏止列强势力的盲目横行,所以,“中国民族今后应努力的,不在迎红拒白,亦不在联白制红”,而“应该是宣传、奉行、光大三民主义,以挽回本国之富强,以造成世界之自由、平等、合作,以达到‘世界大同’之路。愿我林林总总的数万万同胞,进而图之”。                                
—— 何成刚《抗战救亡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不和谐音符》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历史背景及存在的主要局限。
2015-01-05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4 .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   1972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是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2021-08-3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宜丰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问答题精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是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请回答:
(1)简要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形成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并从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两个角度分别说明这两个周期进行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2021-01-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科举制度的废除B.教亡图存的兴起
C.洋务运动的发展D.中日关系的改善
2020-09-07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化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完全形成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并从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两个角度分别说明这两个周期进行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的“威力”受到了哪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2020-01-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D.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2019-10-09更新 | 201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19-2020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因此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盾迅速激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疆、蒙古,拒不撤兵。之后,英日之间走上了订立同盟之路。经反复磋商,1902年1月,英日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如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帮助交战对方作战时,缔约国一方应出兵援助。在此情况下,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如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

——摘编自马建标《“英日同盟”的阴影与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日同盟条约》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条约)的实质及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019-04-0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大余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