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3 道试题
1 . 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中国军队始终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阵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舰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朝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边防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的方针,在对台湾省问题的认识上曾有人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材料中的“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情景出现的次年,此国又在中国获得了哪些特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指的是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爆发到1895年3月结束。清政府在硝烟弥漫之际,不在军事上作充分准备,而是一味依赖外国调停。战争爆发之初,英、德、意、荷、西、葡及美等国都宣布“中立”,列强的表态,对本军国主义发动侵朝、中战争,无疑起到推波助瀾作用。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只能仓促应战,被动挨打。特别是在列强怕日本势力急剧扩大会影响本国在华利益,不愿中目战争再打下去,而日本大举进攻中国也深感财力、物カ、人カ不支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没有坚持继续打下去的决心,急于求和,于1895年3月任命李鸿章赴日谈判,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一一摘编自陈映侨、张杰《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1931年9月,本发动了侵华战争,面对民族危亡,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不可否认,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支援和配合。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和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编自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甲午战争相比,抗日战争具有的不同之处。
3 . 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上述图片串起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0-12-19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活血,浩气千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失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2020-12-1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欧洲反法西斯的战争不同,欧洲有很多国家参战,而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与日寇奋战14年之久,历时最长,又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对敌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敌伪军170多万;连同国民党正面战场,击毙、打伤、俘获日军共250多万人,超过美、英、苏消灭的日军总和;日军总兵力的2/3被牵制在中国。

——摘编自薛红焰《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前提和重要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中日战争给你带来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具体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重庆各类医院创设数量统计表

类别189219111912193719381945
教会医院4
军医院2
私人医院124
公立医院37
总计41513

——摘自秦春艳《近代重庆医院时空分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重庆医院创设数量呈现表中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回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替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


材料二   只有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面》


(1)上述两幅图反映的是哪两次战争?你还知道19世纪列强发动的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举2例)
(2)清朝后期,我们国家饱受苦难,历尽沧桑,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2020-12-1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并概括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的四幅图片,简要叙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列举出列强发动的主要战争的时间、名称,各次战争签订的最主要条约的名称,及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