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日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都属于中国。日本明治十八年,即1005年的9月26日的文件中关于钓鱼岛的表述,“该岛……恐与……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等属同一岛屿,不仅也已为清国册封原中山王使船所知悉,且各自命名,并作了航标”。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中所列的全部条款,无条件地将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掠夺的领土全部交出。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材料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1)近来日本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强化日本窃据钓鱼岛的法理依据,日本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窃取中国钓鱼岛的?
(2)20世纪,国共两党曾实现了两次合作。请问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面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屡屡挑衅行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2020-05-0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必修1)
2 .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1)“割台湾”是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2020-04-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费正清眼中的不平等条约体系

材料一   虽然新的条约好象是在平等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很不平等的,因为这违反中国的意愿被迫处于较弱的地位,只能听任西方的商业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入侵。到了20世纪,经过精神饱满的西方领事们花了三代时间的努力,发挥了条约的优点之后,条约结构才成为一个表达得很明确的、内容周全的体系。

材料二   治外法权用于通商口岸之后,便成为开放中国的有力工具,因为它使外商和传教士、他们的货物和财产,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中国雇员、信徒乃至门下帮闲,都可以免受中国当局的干涉。特别是法国,它采取了保护罗马天主教会及其信徒的措施。所有这些,至少可以说是损害了中国主权,并且非常有碍于中国反对西方剥削的自卫行动。

材料三   通商条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条约税则,它定的税率很低,从而使中国人不能保护他们本国的工业。由于种种原因,条约低税率的税则在中国人手里办得没有效力,于是一批外籍人员便被聘于中国的海关。

材料四   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19世纪最美妙的外交手段),列强都可以分享任何一个外国从中国勒索到的权利。随着清朝气运的日趋衰微,条约体系不断增长它的势力。清廷愈来愈需要依靠英国在行政上和外交上的支持。因此,在实行条约体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人民经受了逐渐加速的、加重的并且往往是剧烈的变革过程。

材料五   在条约规定的新体制下,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好的和坏的东西。鸦片贸易在1858年合法化以后,给英属印度提供了5%或15%的财政收入,同时基督教的传教运动由西方虔诚信徒团体积少成多的捐款来维持。19世纪30年代,英美基督教会开始发现现代医药在中国比圣经的作用大。教会办的医院立即设法防治疾病,包括戒治鸦片烟瘾在内。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请以相关史实说明“条约结构才成为一个表达得很明确的、内容周全的体系”?
(2)根据材料二至材料四,概述上述材料提及哪些不平等条款?如何理解条约体系的“不平等”?
(3)综合上述材料,你谈谈如何认识费正清笔下的条约体系。
2020-04-0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

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根据所学谈谈这场战争的历史地位。
5 . 中国形象的变迁



(1)以上图片涉及近代中国革命哪两个历史时期?图2、图3、图4分别反映近代中国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图5、图6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于怎样的背景下?
(3)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形象的变迁的看法?
2020-08-20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6 .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由沉沦到崛起的艰辛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件?导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其不相同。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款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材料三: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3)材料三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



(4)上图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积极地活跃于世界舞台。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多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是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中国在国际上派出维和部队;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奔走。


(5)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2020-08-1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二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
8 . 百年共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系统,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在图中找出辛亥革命所代表的字母,并依次写出其他字母所代表的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从“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映”两个维度,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三的观点是否一致,概括它们各自的核心观点。
(3)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消逝,但其是非成败,百年来众说纷纭,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2020-02-1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切会面,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正式启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台湾和大陆因内战而分离。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材料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1)一百多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
(2)20世纪,国共两党曾实现了两次合作。请问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时间和标志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2020-07-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代中国迎来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日军占踞炮台,以炮台上的巨炮俯击北洋水师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战争中的哪一场战役,并结合材料总结这场战争为什么失败。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政治制度“真实发生相当作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辛亥革命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意味”的历史理解?
(3)材料三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2019-12-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