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最长寿的成文宪法,至今依然是美国的根本法,它的成功与制宪时的激烈辩论以及制宪会议的费时和艰难性有密切关系。在奴隶制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是在当时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其他一些棘手问题上制宪者们也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一些让步或妥协。此外在一些暂时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制宪者们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对传统欧洲混合政府分权理论的一种极有创意性的改进。美国宪法虽然继承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理论,但这部宪法是欧洲政治理论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望。然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民初有宪法而无宪政,有法制而无法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受挫究根溯源是由于它的制定和实施指导理念在学理上出现了偏差和失误,概而言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犯了因人立法思维和法律工具主义思维的错误。妥善处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宪政关注的重难点,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民国初年动荡的时局中很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苦卓绝的28年的革命战争后,终于推翻了国民政府,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探索这条道路,尽管其间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丰富经验和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不仅着力解决好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而且考虑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摘编自刘旺洪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民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近代和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是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组织。共进会最初致力于在会党中开展工作,文学社则一直在新军和知识界中活动。共进会在发动会党起义多次失败后便把工作重心转向新军。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两团体力谋联合,最终只是同意在工作中“必须避免摩擦,万不可互争党员”。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被推为都督,湖南籍同盟会成员宋教仁等期望黄兴作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或称南方民军总司令,而湖北共进会成员“欲其直属鄂军大都督下”。与此同时,湖北军政府暂设参谋、军务、政务、外交4部,不久后《军政府》暂行条例规定“凡发布命令及任免文武各官,均属都督之权……关于军政重要事件,由都督召集临时军事参议会议,决议施行”;政务部改为政事部,设外交、内务、财政、司法、交通、文书、编制7局,俨然具有内阁的规模。

——摘编自张皓《武昌军政府内部矛盾演变与湖北辛亥革命的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军政府中存在矛盾的三组势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北军政府矛盾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2022-11-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7年9月各州代表完成制宪工作,开始寻求各州代表会议的最后批准,费城制宪会议后的一年,各州就是否批准新宪法展开了激烈的全国性的公共大论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辩论中,看到了美国植根于文化基因中的民主精神,制宪会议拟就的宪法草案以及此后的公共辩论,直至新宪法的最终通过,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在反联邦党人看来,赋予合众国总统如此大的权力,实在是危险之举。联邦党人则指出了邦联和州政府因无能而造成的缺陷,美国需要一个独立的、有执行力的总统去实施联邦法律,执行对外政策。……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摘编自肖龙《美国总统制的历史起源―基于1787年宪法的辩论》

材料二:《临时约法》采取责任内阁制的原因并不难解释,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责任内阁制曾经是议论的大题目,朝野上下,无论对于立宪持何种态度,对于立宪体制下要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没有疑议的,辛亥革命和清末立宪在时间顺序上虽然前后有分,但清末立宪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就消失得一干二净。在清末立宪期间,立宪派所广泛宣传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实行责任内阁 制,君主不负责任,内阁首相负政治责任,对于当时所有政治开化的人们来说,记忆犹新。……民初立宪的失败并不表明责任内阁制在中国绝对不可行,而是表明在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强行实行 这种政体存在着极大的风险。1914年被袁氏《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期仅两年。

——摘编自刘笃才《<临时约法>“因人立法”说辩正》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国内对1787年宪法辩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87年宪法采用总统制和《临时约法》采取责任内阁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宪法的不同结果和启示。
2022-12-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1次组卷 | 6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省洋浦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并以郡统县。西汉末年增至103郡国(南方29个)。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十四部作为监察区,但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地方事务。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州才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唐代开国以后,重新将郡改为州,又因湖南、四川一带少数民族归降使得州的设置变得更加密集,唐太宗时期一度达到358个州,这样在中央与州之间加设一层监察区变得必要,道应运而生。唐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后来又经历了唐后期及宋辽金的道(路)州县三级制、元代的多级复合制、明清的省县二级制。值得说明的是北宋以后,南方一级政区比北方多。

——据马霄《中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等改编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候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一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二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

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条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2/3以上仍执前议时,仍按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四十一条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四 (20世纪初的他们占领中国的首都整整一年)各国划定分界之后,凡在界内的铺户住户,不拘贫富,各于门前插白布旗一面。居住某国地界,旗上即用洋文书写“大某国顺民”。又有用汉文写“不晓语言,平心恭敬”贴于门前。孙中山在《民权主义》演讲中说,像庚子年发生的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藉,但仍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经那次血战,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从这里起步,而对新的国家探索是从旧格局无法保持下去开始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简述秦汉、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层级,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征。
(2)结合柳宗元对秦朝、汉朝、唐朝的相关分析,说出中国古代自秦汉之后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你对美国总统制的相关了解,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大总统”做出点评。
(4)对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认定,说出20世纪初“民国”的特征。
2022-02-27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日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穆宗长庆年间,以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与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派宰相劝谕弘景等人,云:“诏命已行,可放下。”弘景等“固执如前。”宰臣不得已,“请改授卫尉少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虽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其实权握于国务员之手,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注意:“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御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给事中”所隶属的部门及职责,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制度的积极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为制约总统权力而设置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予以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类权力制约制度的本质区别。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末威廉三世时,先是辉格、托利两党议员同被重用;后来为了避免大臣之间争吵过多,他选择下院中最有势力的辉格党领袖当大臣,于是内阁成员变成同一党了。1721年,辉格党人罗伯特·沃波尔被选出来主持内阁会议,英国有了第一位首相。1742年,下院不再拥护他,他立即辞职,他的内阁全体成员地同时辞职。1784年托利党人皮特内阁遭议会多数反对,但他并不辞职,却解散议会,宣布重新大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其说内阁要向下院负责,不如说它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下院。

——摘编自王小曼《论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材料二 临时政府的北迁,已算是袁世凯在暗斗开始的时候取得了胜利,此时革命党所期望在将来战斗制胜的工具,就只有临时约法,上的责任内阁制。当时民众并不知道这种法律制度是他们的生命所托,应该出力维护的;党人只知道要造成责任内阁制,须造成拥护内阁的政党,不知道拥护内阁的政党;还要有民众站在它的后面去拥护它。从唐内阁到赵内阁,同盟会派的人只恨内阁不能全操入已党手中,以为还是党势太弱,极力扩张党势;非同盟会派的党人,也深恐内阁完全落入同盟会派的手中,-方极力反对政党内阁之说,一方面也极力造党与之相抗,袁世凯却只是暗笑,把所谓内阁制直踹在北洋军警的铁蹄下面。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内阁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内阁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1-10-12更新 | 38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西方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选权。考选本是中国所始创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第三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123日公布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日实施

材料三   政党政治在20世纪初中国的实施,反映了当时的先进分子对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渴求,以及如何使中国走上政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尝试。但政党政治最终仍未逃脱被彻底否定的结局。本应该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力量的议会席位被大量的旧官僚、立宪派、军阀的政客所把持占据……中国数千年以家族为中心的政治文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得人们的国家观念十分淡薄,缺少对国家的必要的认识和情感。

——李绪堂、谭建东《浅析民国初年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孙中山关于文官制度的设想。简述孙中山文官制度设想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实践。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民国政体从设想到实践有何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简述民国初年国民党尝试政党政治的努力。仔细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价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2021-11-16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在政体方面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原理,确定参议院行使国家的制定法律的权利;在国家机构体制方面,确定西方国家的内阁制,内阁首相由选举产生,赋予了总理相当大的权利,可以有理由的驳回总统的规定,而且总统在颁布法令时要求经过总理签名同意才能生效。它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项创举,不但对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摘编自叶玮《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