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2 . 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天津俘获三艘丹麦商船,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认为将欧战扩大至中国为非法行为,并拒绝在李福斯表示悔改前接纳其为驻京公使,最终李福斯释放丹麦商船,并支付一千五百美元赔偿金。这表明清政府
A.实践“以夷制夷”的外交理念B.已经建立现代外交体系
C.运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D.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有以春秋列国之形势比拟列强并立之世界。冯桂芬指出∶“今海外诸夷,一春秋时之列国”;王韬亦认为“以春秋列国大势例之欧洲,普(普鲁士)为宋,英、法、俄、奥为晋、楚、齐、秦也”。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B.中西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C.中国中心的天下观受到冲击D.清廷认清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 . 有学者认为:“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要求扩大在华资本输出D.迫切希望在中国利益均沾
2021-01-24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太和中学霍邱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5 . 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
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
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2021-01-24更新 | 1477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文素班选拔考)历史试题
6 . 1862年,英国公使照会清政:“两国始终不和之缘,总由各省督抚于外国交涉事件,并无尽心守约之理”“各大吏向不存秉公尽约之意,转以条约准行之处,多方推卸,设法阻挠”,要求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这表明
A.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B.地方官致力于摆脱列强条约束缚
C.英国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D.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7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又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主动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8 . 1854年,英国公使联合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还向两广总督提出进行“修约”谈判,未得结果1856年,美国又联合英、法进行“修约”活动。列强不断提出“修约”意图
A.打开中国大门B.加强中西交流
C.扩大侵略权益D.建立平等关系
9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2020-12-07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往届)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个庚子年,一段屈辱史。1840年和1900年,这两个庚子年间的六十年,是一段不堪 回首的历史。六十年中,列强相继发动了四次以上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一败再败,前一次创伤未愈,后一回屠戮旋踵。坚船利炮的打击和胁迫,让这个政府一次次以灵魂为代价,以求得肉体的苟安。它们,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它们,拧成了一道道绳索,套在了中华民族的脖颈上,愈挣扎,便勒得愈紧。

——摘编自赵彦《晚清那些年:一个民族的创伤记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庚子年”间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至少三个),并说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