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皇帝即位后的第五年(1740年),发生了荷兰人屠杀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华侨的红溪事件”, ……屠杀持续了半个多月,一万多名无辜华侨的鲜血染红了巴城的溪流,故人们称这次惨绝人寰的事件为红溪之役。翌年,福建巡抚将此事奏闻于朝廷。皇帝宣布: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材料二 在(山东省)巨野县,当地人民于189711月攻打磨盘张庄德国天主教堂,杀死德国传教士2人。……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又逼迫清政府惩办凶手,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赔偿教堂损失”。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侨,足有百万之众。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远东之后,海参崴等地的局势也开始不安……1918年,协约国各国也在积极磋商出兵干涉俄国内战,北洋政府也不甘落后,与协约国列强展开外交交涉,表示中国将随同出兵西伯利亚,自应一致派遣一二千人,并以保护领馆、侨商。与此同时,北洋政府还筹划利用这一良机收回被沙俄强占的一些主权,包括中东铁路的控制权。22 日,北洋政府正式发表出兵宣言,陆军第九师抽调了相当于两个团的总兵力,人数达4000 ……主要使命就是确保海参崴双城子绥芬河的撤侨通道。中国军队的到来,大长了华侨的志气……在驻俄部队的壮威下,……1918-1919 年就抢运出万名被困华工。

——摘编自《文史博览》(201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皇帝为何认为中国侨民被杀是孽由自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德两国护侨行为有何异同?结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17-10-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康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呈现新陈代谢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上《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研究近代中国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第一、它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如危崖转石不达其地不止;第二、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螺旋特别多;第三、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资本主义之新。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中国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局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陈旭麓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是走向近代化,是一个由旧到新的过程。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016-11-27更新 | 4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古代,周边的国家和部族常被视为“藩属”或“夷狄”,需定期向中央王朝朝贡。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外事机构。1844年,清政府按照列强的要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各国通商事务。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职务由亲王或军机大臣等兼任。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常设机构。1912年3月,陆征祥改外务部为“外交部”,并把驻外使领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对外交往发生的变化。

5 . 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义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南京条约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虎门条约
“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辛丑条约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据《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的两个阶段。(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