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外交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是怎样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概括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1-01-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并且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
A.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4 .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中枢决策皆出于军机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二十年里,中外因战事须繁而多交涉,使得外交决策成为清政府的头等事务,在延续了决策方式和决策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钦差大臣开始协理“华夷”事务,地方督抚开始参与外交决策。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决策呈现了下移的趋势B.中国外交决策逐渐走向近代化
C.侵华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D.汉族官僚地主掌握了国家政权
2021-12-19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外交受到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不断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社社会主义国家的的双边交往。由于国际形势发展,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举出“抗日外交”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请列举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
2021-02-0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2020-02-0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晚清时期,“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C.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D.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
8 . 沉沦与抗争。材料如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①②两处的侵华战争名称,并分别指出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中体现出的进步趋势。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机构名称是什么?据图一一分析,指出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地区?它破坏了中国什么主权?

(2)根据图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天津是哪个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的?通过对图一与图二通商口岸分布地区分析比较,概括西方列强侵华呈现的趋势?

(3)材料三反映的是近代史上哪个条约的内容?为什么说该条约满足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普遍要求?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018-02-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