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中国社会半封建化进程
B.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
D.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程
2017-12-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求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2018-01-15更新 | 283次组卷 | 9卷引用:2019年6月22日《每日一题》必修2—— 周末培优
3 . 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战争的结局,认为现在是西方各国强把它们的意志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随后确立了信守条约的方针。促使清政府出现这一变化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
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
5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2017-02-17更新 | 943次组卷 | 3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系统的封建法律著作。其中专有校斛斗秤度一节,规定度量衡事务由太府寺管理,每年八月校准度量衡器具,地方上则由所在州县官校,并加盖印署方准使用。凡执行者不按规定校验,私造不合规定的器具使用的,都要分别受到杖刑。监校者没有发觉或知情不报者,都要治罪……在度量衡单位制和器具的制造上,唐宋时期除了重量单位仍用十六两为一斤外,其它单位都采用了十进位制……在标准器的制造上,景德年间(1004—1007),掌管内藏库的刘承珪,创制了两种小型精密的戥秤作为国家衡器的标准器:一种以两、钱、分、厘十进位制;一种以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两者互相参校,可以得到标准量值……又规定使用一百斤大秤时,必须悬于丝绳,称重时“却立以是,不可得而抑按”。自此,“奸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

材料二:通商条约规定度量衡互相折合办法,大致可以分为英制和法制两种……英制折算标准为:中国之一百斤合英制的一百三十三磅零三分之一磅,折合一关平斤为604.8克;中国之一丈合一百四十一英寸,折合一海关尺35.8厘米。法制折算标准为:中国之一百斤合法制六十六公斤零四百五十三克,折合一关平斤为604.5克;中国之一丈合三米零五十五厘米,折合一海关尺为35.5厘米。可见由英法两种度量衡制折算的海关单位量值不一致,它既不是当时清政府法定的营造库平制,也不完全合于各国当时行用的制度,故海关度量衡制本身标准不定,早已不成其为独立的制度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度量衡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7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B.无益于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
C.说明原有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D.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 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造就了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中央行政组织和合法使用垄断武力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你……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体制和欧洲近代外交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9 .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2016-11-27更新 | 718次组卷 | 2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