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
A.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2 . 晚清时期,“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C.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D.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
3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其内容朝廷重臣皆“鲜见其文”,社会各界更无从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皇帝迫于列强压力,准许将所签屈辱条约向地方各省颁发。这一变化
A.有助于减少地方的外交压力B.表明清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趋成熟
C.说明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列强D.体现出清政府严格遵守条约体系
2022-05-21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达标历史试题
4 . 1864年汉口海关进口鸦片1999担,1881年增至3923担,成为进口货物中的大宗。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当时
A.鸦片贸易合法化B.汉口海关执法不严
C.清政府疏于管理D.英国扩大鸦片走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在《天津条约》中也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但是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清政府坚决桿卫国家主权完整B.清政府力图摆脱列强的约束
C.中国近代外交一时间难以转型D.清政府华夷观念发生了变化
2019-12-1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西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下图所示现象 (  )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中英之间正当贸易成效显著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7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
A.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C.已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
D.逐步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8 . 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1866年清政府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这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清朝中央外交机构近代化
D.清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入
2019-06-13更新 | 166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C.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D.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10 . 下图是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图中所示现象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然在执行
B.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C.缘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D.成为列强再次武装侵华的原因
2019-07-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