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禅位嘉庆,但仍居养心殿掌控朝政;同年9月17日,华盛顿完成了第二届总统任期,发表《致合众国人民》,退出候选总统行列。

材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三   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年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美两国的政体,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三指出1832年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给英国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

(3)材料四是哪次战争后留下的残迹?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8-11-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现政治体制近代化一直是近代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材料二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018-08-0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福建的对外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门户大开,西方列强通过驻福州、厦门的领事和商人,从事掠卖契约华工的贸易。尤其是英国,它的“大队船舶突然涌至,为了替英国各殖民地取得‘劳工’,几乎是要把中国的监狱大门都打开似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北京条约》等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其后清政府与其他列强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此人民出国遂成为合法,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从而形成了契约华工出国的高潮。

——摘编自苏文菁等《闽商发展史·总论卷》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基本上没有对外贸易。改革开放后……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848.21亿美元,是1978年的418倍……1986年以前,福建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29.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2%,是1996年的30倍,年均增长32.7%(现价)……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进口商品中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该比重达到了23.3%,比1996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摘编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1)据材料一,分析“海禁”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劳务市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客观进步性。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福建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018-03-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C.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D.清政府内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时间主要矛盾
1840——1919年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两对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
20世纪30——40年代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6年
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6年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一条以上信息,围绕主要矛盾,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03-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18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本质上说。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不同之处。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修约谈判。1910年,日本向与其有现行条约关系的11个国家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盼与日本签订条约,表述放弃关税协定权。经过40余年的努力,日本完成了修约的任务,彻底实现了关税和法权的自主和独立,与西方列强建立起了平等的国家关系。

——摘编自牛激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政府对待近代条约的态度。并简析日本能够完成修约任务的原因。
7 .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与之相比,记叙前一次鸦片战争的作品不过称为《道光洋艘征抚记》。这一变化反映了
A.士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B.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
C.英法联军未能被安抚
D.鸦片战争传播进化论
2018-04-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成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9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因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