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把与夷人打交道的外交事务,交给本无外交权的地方封疆大吏去办理。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A.顺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B.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C.遏制了列强的在华势力D.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外交
2 . 19世纪60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1893年正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
A.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降B.受制于列强政治裹挟
C.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D.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商埠】1860年天津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天津开埠以后,……一大批外国冒险家、传教士纷至沓来,开洋行、办出口贸易、盖洋房、建医院学校。与此同时,国内的官僚、买办、富商和清廷的遗老遗少也在天津买房兴业,频繁往来。天津成为全国重要的近代化城市。


(1)开辟天津为通商口岸,依据的是哪一条约?依据材料一,概括天津开埠后所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起风雷】五四运动爆发后,从1919年5月5日开始,(天津)各校学生发通电、集会、游行示威。5月31日天津码头工人拒绝给日货卸船。6月9日各界召开公民大会。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


(2)依据材料二,请说出天津人民对五四运动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迎解放】如图为“1949年1月,天津解放时解放军入城仪式”



(3)与材料三所示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哪一场战役?综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津解放意义的认识。
2019-1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4 .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重要影响是
A.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B.中国增开了多处通商口岸
C.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D.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5 .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A.彻底否定了原有的各级官僚体系B.是殖民主义冲击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必然结果D.制约了清朝中央机构的近代化
9-10高三上·北京东城·期末
6 . 19世纪40~60年代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振荡和变化。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①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灾难②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④国门被迫打开加强了外界联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020-02-0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7 .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8 . 自孔子以来,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把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称作“夷”的做法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所限制,这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这一替代说明
A.中国与外国实现了外交平等B.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国人已经抛弃天朝上国观念D.中国传统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2020-01-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且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
B.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
C.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
D.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

10 . 材料一

时间古代统治者思想言论
清朝乾隆: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以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购买中国书籍。

材料二

时间中国近代外交政策
1858年清政府将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设在上海(也叫南洋通商大臣);在天津新设“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后来由直隶总督兼任(也叫北洋通商大臣)。
1861年奕䜣《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京师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专责成也。查各国事件,向有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1865年赫德给总理衙门写《局外旁观论》:“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与中国有大益处。在京所住之大臣,若请办有理之事,中国自应办。若请办无理之事,中国若无驻其本国,难以不照办”。
1876年12月1日晚,郭嵩焘等30余人从上海港冒雨登舟,赴英。郭嵩焘最先提出理性外交,最早倡议设立驻外领事馆,并担任近代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

材料三: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随着国际法传入中国,迫于外交形势的压力,中国人开始接受并运用其核心内容——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1)材料一反映出近代以前统治者对于外夷来华持什么态度?
(2)材料二中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外交体制的前后变化?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