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走出传统华夷观的桎梏B.摄于侵略者淫威的退让与无能
C.在被动应变中艰难转型D.依旧对近代国际规则茫然无知
2 . 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反而将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人。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清军的军事部署说明
A.对英作战指挥方针失误B.保留了落后的外交观念
C.阶级属性决定战争策略D.与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4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行为
A.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全力支持
C.表明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二下·上海浦东新·期中
5 . 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由港澳爱国人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马首回到阔别一百多年的家园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最可能流失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1-09-08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美国人马汉认为:“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近代美国实现马汉这一设想是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7 . 1860年后,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洋务运动的基地。这主要由于天津
A.文化积淀深厚B.被迫开埠通商
C.经济基础较好D.地理条件优越
2021-04-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中国近代前期,伴随着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失败,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十一口(营口、烟台、台南、淡水、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甲午战争失败后开放四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走势是
A.从西部逐渐到东部B.从北方逐渐到南方
C.从内地逐渐到沿海D.从沿海逐渐到内地
9 .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10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2019-06-04更新 | 2536次组卷 | 77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