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势力范围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山东强租胶州湾
俄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强租广州湾
英国长江流域,云南、广东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材料二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尚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又掀起了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材料三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阅读材料一,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结合材料二,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这一政策使列强侵华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二,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
C.五四爱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误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义和团》

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下令铲除义和团。

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诸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

(2)如何评价材料一中的“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3)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何变化?

(4)结合材料四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2017-12-20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   不平等条约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黄海海战

义和团运动

材料三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概括列强决定如何“处理”中国?并分析列强未能把近代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

(3)看完材料一,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你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的原因有
①在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
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山东开始
③义和拳在山东比较活跃
④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活动猖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8-06-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上海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合格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来这块克林德碑,是庚子年议和时设立,向德国赔罪的。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为(此)须要中国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二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于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

——1924年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义和团评价有何变化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历史学家有时也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学家往往修正自己的史学观点的原因。

2018-04-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7 .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
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
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
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
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
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1)材料一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材料二“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2)材料二、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9 . 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权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人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2017-10-08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0年江苏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摘自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请回答:

(1)指出近代中国人民始终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用史实概括说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材料二: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2)材料二中的革命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分别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列宁的夺权方式有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苏俄革命的道路与中国毛泽东式的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概括说明出现不同的原因?

2018-03-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