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地缘政治指的是地域关系对国与国关系的影响,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和合”的地缘政治思想不具有扩张性。作为东亚地区地缘中心的中国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营建了和平稳定的区域地缘秩序。该秩序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主张亲仁善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在国家关系中不强加于人,不诉诸战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之上,中国奉行“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周边国家则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地区形势,中断或者恢复朝贡关系。中国对属国维持着松散的同盟关系,不干涉其内政,并且在属国受到威胁时提供安全保护。这就使得东亚国际体系更加稳定,维系了中华礼制文化治下的区域和平。

——摘编自尹朝晖《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的思想评析与现代启示》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主要理念,评价这种理念的历史作用。
(2)读材料二图,任选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侵华活动的主要行径,并分析与其侵略活动与其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关系。
2021-05-17更新 | 4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山东卷)
2 . 地缘政治指的是地域关系对国与国关系的影响,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材料一   中国古代“和合”的地缘政治思想不具有扩张性。作为东亚地区地缘中心的中国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营建了和平稳定的区域地缘秩序。该秩序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主张亲仁善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在国家关系中不强加于人,不诉诸战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之上,中国奉行“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周边国家则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地区形势,中断或者恢复朝贡关系。中国对属国维持着松散的同盟关系,不干涉其内政,并且在属国受到威胁时提供安全保护。这就使得东亚国际体系更加稳定,维系了中华礼制文化治下的区域和平。

——摘编自尹朝晖《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的思想评析与现代启示》


(1)阅读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主要理念,评价这种理念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2)读图,任选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两个国家,结合所学,概述其侵华活动的主要行径,并分析与其侵略活动与其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关系。

材料三   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海权论”,强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了被称为“陆权论”的“边缘地带”学说,他将欧亚大陆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占有优势;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因此,美国、英国、苏联扮演关键角色影响欧洲沿海地区的控制,因此影响世界的基本权力关系。


(3)①简要概括“海权论”和“陆权论”的主要观点。
②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地缘政治理论?运用相关世界历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由于自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沿江沿海地区原为中国的经济精华区所在,因此19世纪中叶中国对西方开放贸易以后,列强很自然地要求在最有生意可做的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租界。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地点计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长沙。这些租界……辐射而出的现代经济并不能普及中国各个角落,而以沿江沿海地区为限。以工业资金为例,上海一港之金属冶炼、棉纺织、缫丝、面粉制造、榨油、印刷、蜡烛、肥皂等企业均居全国首位。18951913年,中国所发展的现代工业,其创办资本在上海、武汉、天津、广州的即占52.06%,而就全部通商口岸的创办资本言,则占全国创办资本之66.24%,内地企业仅占33.76%。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并简要评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有沉沦有上升,即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深渊也应该有一个谷底,从而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谷底说”。张海鹏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张先生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谷底,就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而我和张先生不同的是这个‘谷底’应该前移,移至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失败,《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摘编自张华腾《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及其发展轨迹的认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89年,湖南官员周汉刊刻了一本反洋教的通俗图册,题名《天猪教》。他认为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教会侵略是想来“谋中国的江山”,应该加以诛灭。对周汉反洋教斗争的评析,最准确的是(   
A.具有盲目排外倾向B.卫道与反帝相结合
C.愚昧百姓维护清朝D.以传统文化为反洋武器
2016-11-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4月二模历史试卷
6 . 从某种层面上讲,历史就是解释。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史学界从中西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阐释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转变。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引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19世纪中后期,□□、□□、□□顺应了这一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也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破除一种视中国人无力实现自我转变而只能依靠西方引进现代化的偏见的同时,我们是否无意中又对中国历史形成了另一种偏见,即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些已由西方历史经验所界定的导致现代性的变化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变化?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沿袭,而是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新生,是西学与中学在体与用、内与外诸层面相互渗透,既相冲突又相融汇的再生历程。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空格中可以填入的三个主要国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7世纪—20世纪初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所包含的主要过程。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两幅漫画中西方人笔下的中国形象。结合史实对图2作简要评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学术界在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上的三种阐释模式。试选择其中一种阐释模式,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加以扼要展开。
2016-11-2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考模拟卷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