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中国同盟会
2 . 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的革命闭体。这表明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B.辛亥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C.推翻清政府成为各界共识D.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扩大
3 .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虽然认可国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对此陈天华也说∶"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二者认识形的主要背景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启蒙思想的传入D.清廷统治的腐朽
4 . 1925年,蔡元培在悼念一位伟人时说:“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时数千年专制之局。”他悼念的应是
A.康有为B.袁世凯C.孙中山D.陈独秀
2020-01-1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07-17更新 | 733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__
2019-03-0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里的重要成分,是支撑祖国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柱。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力量对此认识的摘要。

高骈(唐朝)“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
顾炎武(明清之际)“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收回利权运动主张文明排外,通过“合法”手段并付出高昂代价收回部分路权。
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国民革命运动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共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还同美英帝国主义结成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


解读材料,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8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孙中山
2018-12-17更新 | 217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10 . 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

(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

(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