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向西方学习,救国强国”成为中国近代前期的最强音。下列人物与史实的连线正确的是
A.魏源——师夷长技以自强B.李鸿章——维新变法
C.康有为——师夷长技以制夷D.孙中山—三民主义
2021-01-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孙中山曾说∶"今举我国土之大,人民之众,而为俎上之肉,饿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蛮力,雄视世界……余短才浅智,不足以担任大事;而当此千钧一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势之要求。"这说明孙中山
A.思想理论过于激进B.具有浓厚的爱国意识
C.主张实行民主共和D.对三民主义情有独钟
2021-01-28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07年以后,武汉地区先后出现了30余个革命小团体,这些团体绝大多数是由军队中的革命党人发起和组织的。这说明,武汉
A.军队由革命党掌控B.民主革命条件成熟
C.革命力量不断壮大D.成为民主革命摇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戊戌政变之后,维新志士唐才常发表《汉口自立军宣言》,提出“变旧中国为新中国,我辈之责任也,我辈宜亟谋皇帝复辟”。“新中国一语最早是由此提出,而完整意义的“新中国运动应由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揭开帷幕。据此可知
A.唐才常所说的“新中国”是帝制复辟B.兴中会的“新中国”是对帝制的否定
C.兴中会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前后“新中国”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6 . 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引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
A.兴中会时期B.同盟会时期
C.武昌起义时期D.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2020-02-1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第八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各革命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入会誓词和革命宗旨,成立了
A.华兴会B.光复会C.同盟会D.兴中会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018-08-25更新 | 1375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

(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

(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注意到,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紧随每一个混乱时期之后的是众多王位争夺者漫长而又无情的争斗,直到最后一个胜出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人民无辜受难,历史模式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要打破这一循环和为那些有识之士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以共和制或联邦制来代替君主制。在这种制度中,所有人都可实现其希望,行使其权利,并担任省与国家的领导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激励热爱自由的人们参加到民族革命中来,以推翻帝制与满清王朝,并引进近代共和制,摆脱外国的干涉和侵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自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而且当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印第安人和支付独立战争时期所举债款的利息。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声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美两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效果上产生较大反差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