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大事记

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川人群情激奋,拒款保路风潮急剧高涨。

6月17日,成都各团体在川汉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10万人,各地分支机构达67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川。

8月初,保路同志会派代表刘声元进京请愿,结果被押解回籍。

8月24日,保路同志会决议立刻罢市、罢课。与此同时,在各地还发生了捣毁巡警署、自治局、经征局和教堂的暴力事件。

9月1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通告全川不纳粮食税。抗粮抗捐斗争在全省蓬勃兴起。

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逮捕蒲殿俊、罗纶等人,关闭保路运动的机构。并下令对示威群众开枪镇压,制造“成都血案”,同盟会利用此事件开展革命事业。

9月8日,成都附近的同志军在同盟会会员秦载赓率领下首先起义,汇集了20多万人围攻成都。

9月10日,清廷将赵尔丰免职,命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第一个革命党人的县级政权,成为全川独立的先导。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川保路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022-04-28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暨沈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嗣后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但同时也拒绝清政府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虽有个别美国外交官和商人担心革命威胁美国利益,主张干涉中国内政,但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

——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但因美国顾虑美日关系而遇冷。1939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租借法》规定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租借”援助即告停止,但中国在19459月以后又继续获得与整个战时中国所获“租借”相当的“援助”。周恩来对此指出,“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

——摘编自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援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评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0,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体制由于受到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从工商业界到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些机构以至于主要传媒也借此表达思想。在体制方面按照外国模式,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政府组织,政变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与制度。《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很多有识之士对1895年广州起义的失败扼腕叹息,叹其“事之不成”。这些变化都是革命性的。

——整理自[]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材料二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永绝,1912年到1917,其间虽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但并没有使民国中断,一个仅当了83天皇帝,而另一个仅12天就迅速收场,之后再无人敢问津帝制。没有了皇帝,帝国主义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工具,在中国也无法建立起稳定统治。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后,穿梭于各军阀控制的交界处,如鱼得水。

——摘编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利条件。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交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カ,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主张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44
五四运动45
辛亥革命47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

材料三


——《观念史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
(4)基于以上分析,说说数据库的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具备的优势。
2021-02-0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所谓“天下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一处荒郊,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年间成为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居民32209户,嘉庆十八年(1813年)增为36929户。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当时人们形容这里“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

——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总之一定会发生。

(但)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时期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注:不得照抄材料,否则不得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之所以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

材料三   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

材料四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3)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上海工业近代化存在的几类企业的名称和性质?
2020-10-1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历经磨难,终于成就辉煌。阅读材料:

材料一   清代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所谓“天下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一处荒郊,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年间成为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居民32209户,嘉庆十八年(1813年)增为36929户。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当时人们形容这里“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

        ——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总之一定会发生。

(但)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等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时期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注:不得照抄材料,否则不得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史实再举两例简要加以说明。

8 .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2)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9 . 地图是历史事件发生空间范围的体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展示,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仔细阅读以下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图一中的史料进行解读

(2)据图二,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含义?分析这次革命对以后革命的影响

(3)根据图三图四,提取中国革命形势变化的信息(至少两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8-09-2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二中2019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カ,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因,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托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主张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晩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