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1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有人这样评价:“因人设法,盖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A.对责任内阁制青睐有加B.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为维护民主而艰难抉择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2 .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对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是
A.形成民国的内阁制民主
B.形成双权力中枢,易导致社会动荡
C.形成议会(参议院)专权
D.造就议会和内阁对总统的双重制约
3 . 如图漫画《力主迁都》反映的是民国元年的时事政治。漫画中左下方穿西装的“孙氏”正用一根绳子,拴住右上方以天安门为表征的“北京”,拼命往南拽。对该漫画主题解读最合理的是
   
A.孙中山着力防范旧官僚势力B.南京临时政府与清王朝对峙
C.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D.革命党人重在逼迫清帝退位
4 . 1912年初,在清帝逊位的同时,孙中山请求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但在辞职文中提出三个条件,如表所示。孙中山此举是为了
A.确保国家权力和平交接B.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保证政策的稳定与延续D.加强民国制度建设
5 . 1911年11月2日、袁世凯指示刘承恩致信黎元洪,强调朝廷已下诏罪己,宣布立宪,开放党禁、禁止皇族干预国政,大家的目的差不多都已达到了。袁世凯意欲
A.静观其变伺机而动B.建立近代民主政体
C.夺取辛亥革命成果D.强化北洋政府权力
6 . 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皇帝退位诏书,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革命党就国家统一问题进行谈判。这一授权在最初的诏书文本中是没有的,它是由张謇为南京政府拟就的,也得到了袁世凯的认可。但是后来,袁世凯私自将它塞进了清廷诏书中。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取得实现国家真正统一的主导权B.加快由帝制到共和的历史进程
C.宣示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与正统性D.争取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7 .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B.明显的限袁倾向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D.强烈的排满色彩
2023-01-07更新 | 127次组卷 | 80卷引用: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题
8 . 某一史学家在评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说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实现了宪政原则B.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奠定了统一基础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9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现代国家成熟、完备的宪法相比, 关于人民权利、义务和人民的自由权的规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 但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出发, 仍具有时代进步性。其“时代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防止了袁世凯独裁专制B.有科学革命纲领作指导
C.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D.最终确立了总统制政体
10 . 中华民国建立后,最初想模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后来又改为责任内阁制。但按照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议会多数党党魁出任内阁首相后,阁员由首相任命。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责任内阁的阁员,必须由参议院审定后方可任命。这一规定
A.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D.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