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天地”的打开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是如何推动“真正的新中国国家”走向形成的?
2 . 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认识客观上有助于
A.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
C.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D.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惟是兄弟曾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然而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好……一次次奋起,又一次次失败。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五四运动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里程碑”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李东朗教授指出:“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专制统治,国人的民族意识淡漠。而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主义活动的普遍展开,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和爱国的情怀。”这说明五四运动
A.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16-17高一上·广西柳州·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各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2020-01-01更新 | 583次组卷 | 49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并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胡适等人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洋近代文明”的运动中提出哪些主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7 . 史学家胡绳指出:“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可知促使中国革命转折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由此可见,胡适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9 . 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波澜壮阅,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虽然都是农民起义,但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不过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1)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结合史实,从《资政新篇》和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简要说明“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的“很大不同”并结合史实,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烙印”。
10 . 发生于1919年的某一运动“……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一运动                      (  )
A.促成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