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在1927年2月12日记录,蒋介石最近禁止上海居民进行反对外国人的示威游行。1927年3月25日,陈独秀召集500名共产党员在上海湖州会馆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第三次工人总罢工之后用武力夺回上海所有租界,在两年半之内组建一支5万人的工人武装。由此可见
A.国共对峙局面不断加剧B.法国租界巡捕房支持蒋介石
C.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D.右倾机会主义脱离中国实际
2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3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B.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2020-03-27更新 | 264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从某个角度说明
A.陈独秀犯右倾错误的原因
B.苏联更倾向于支持国民党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
D.苏联反对意识形态革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019-01-30更新 | 2140次组卷 | 40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26年,陈独秀强调,在国民革命阶段,共产党“应该彻头彻尾表示独立的在野党态度”,要“严厉取缔党中机会主义做官热的倾向”,限令已担任县长的共产党员立即辞职,否则开除党籍。这说明陈独秀
A.主张独立领导工农群众运动
B.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D.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8 . 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额和组成的变化是民主革命特定阶段发展态势的表现。如下表所示,导致表中党员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的屠杀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③南昌起义直接促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④农民阶级已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一致的是
A.革命对象B.革命结果C.革命性质D.指导思想
10 . 192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命将来的发展和最后的成功的唯一保证”。中共中央提出此主张的意图是
A.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B.避免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C.抵制“城市中心论”的主张
D.加快国民党改组的步伐
2017-11-24更新 | 166次组卷 | 15卷引用: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