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
A.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B.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C.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D.推动三线工程建设
2022-04-10更新 | 388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陕甘宁边区的许多乡镇、村庄都建起了《解放日报》读报小组,由工农兵通讯员、各级工作人员与知识分子带领读报。到1944年,边区有1万多群众加入读报组。读报组的设立旨在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提高民众政治觉悟
C.动员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D.宣传土地改革政策
3 . 晋察冀边区行政教育处审定出版的历史课本中,孔子被表述为“代表了贵族地主,他看不起工农,说工农是小人”,王安石变法被表述为变法“并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他提倡的保甲法,更是地主束缚农民的锁链”。这些表述
A.有助于对抗国民政府的“围剿”B.体现了教材直接服务于抗战
C.渗透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D.凸显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
4 . 据统计,仅1937--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就达2万多,先后经各种途径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华侨等共有6万多,远超1937年初中共党员的总数(4万)。这反映出当时(     
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C.中共的抗日理念得到广泛认同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2021-02-07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印的《政治常识》中讲到:“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朋友,这一句话说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回击国民党反共行动
B.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
C.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D.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官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材料二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是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两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透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将其失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的论述,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在近代“中国精神”如何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举两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
A.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
C.强调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D.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
2019-11-12更新 | 979次组卷 | 32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021-11-21更新 | 591次组卷 | 74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中山市杨仙逸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下表所示。

时期口号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7-13更新 | 796次组卷 | 2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
A.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D.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2019-03-17更新 | 237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丰山学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